共23题,约14310字。
江苏省盐城市三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对于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要给予同样的重视。
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开发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开发成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风民俗,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被忽视。
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是体现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比如,传统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建造与修复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相关技艺失传,必然会影响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修复。
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古戏台,仅仅进行修葺是不够的,还要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让古戏台发挥出它本来的功能。只有这样,古戏台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
此外,村落是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给予应有的重视。理想的传统村落,不仅有完整的传统民居、丰富的民间文化,村民还能有效传承他们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
做好保护的同时,可以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时候,对非遗的开发利用其实是一种生产性保护。
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既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遗产与人和环境的关系。理想的文化遗产生态应该是这样的:系统内的不同遗产相互关联,形成由多个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
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要先确立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带头示范作用的主题文化遗产品牌,然后以此为核心进行周边子文化品牌的衍生与拓展,逐渐带动传统村落所在地区不同文化遗产集群的共同开发。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不能简单地抛入市场进行开发,而要先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比如,江西省赣州市南唐区唐江镇幸屋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当地政府就组织专家编制了《幸屋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成立古村落保护理事会,为村落里的所有文化遗产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保护方案。
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要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受益者。
(摘编自陈辉 吕品晶《用心用情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
材料二:
“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村落的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非遗+市场”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现上,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如近来火爆的“村BA”“村超”等活动,就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使一场体育活动变成了一场文化盛筵,获得了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传播传统村落非遗,构筑传统村落非遗传播新业态。
(摘编自曾梦宇《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村落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文化遗产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传承人没了,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就消失了。
B.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要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对二者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传承。
C.如果对古戏台进行保护,只有简单地修缮是不够的,还应该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这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
D.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使文创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内涵表达上充分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它们有相同的文化和审美基因,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融合。
B.村落中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抛给市场开发,应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下开发。
C.村民的参与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D.“村BA”“村超”等活动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获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省松阳县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内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1个,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B.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生。
C.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600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D.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有“银匠村”之称,该村引进省外非遗项目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做大产品市场,让“银饰+刺绣”等古老技艺相互碰撞出火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传统村落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空间,包含了建筑、山林、水系,乃至非遗等要素,这些要素紧密联 系成一个整体,如何以整体性为追求,更好地开展保护和利用?请根据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