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00字。
泛舟诗海 兴趣为帆
——中国古诗教学方法新探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  陈学谦
中国古诗(广义)华美奇丽,幽情壮采,曾令多少文人雅士“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直至今天,她依然给每一位亲近她的人以心情的愉悦,灵魂的飞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给我们感悟内心深处的孤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令吟唱之人心胸豁然开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让热血男儿豪情万丈;“饥餐胡虏肉,渴饮奴血”让志士壮怀激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焦躁之心归于恬静。然而,纵使她有千般好处,我们的学子们却不愿一亲芳泽,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为何?
中国古诗意蕴深邃,不花费时间脑力,是无法享受她的美的。品味古诗,需要有平和的心境,一定的文学素养,更需要读者走进诗的境界,使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浸淫于其中。然而学生对于课本中的古诗只是看作写作一个需要,考试的知识点,所以哪里愿意耗费心神?而我们教师往往有意无意中强调古诗的应试功用。我记得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当上到古诗篇章时往往很草率,一贯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背诵,这样就算学过了。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仍没有很大改观,依旧是随着应试指挥棒转。教师上古诗课文,模式如下:介绍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解释词语,讲解思想内容,背诵。这里我并不反对将一些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将一首曼妙优美的古诗支解成生硬的知识符号,岂不是违反了诗歌教育的初衷。
诗歌教育本身其实就是美育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学生学习古诗其目的是丰富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学诗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在于感动,在于美。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把美妙有趣的诗歌上得枯燥乏味,难怪学生会“退避三舍”。
而现在的中学生对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