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13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末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涵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宋代严羽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 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 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 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尤其是高棅《唐诗品汇》在各类诗体下按“正宗”“大家” “名家” “羽翼”等排列诸家、 收录作品,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他心目中盛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范围。
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 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 少陵是一样”。 王世懋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 “特高于盛唐者, 以其有深句、老句也。 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 丽句也。 ”可见,杜甫的诗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既有沉郁的深句,也有磅礴的丽句。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 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
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 对盛唐诗歌艺术典范的阐发,可以溯及殷璠“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这一经典论断。其后,宋元明清学者一直重视对盛唐诗风特质的揭示,盛唐型范主要是由他们心目中典型的审美范畴、体式风格和作家经典来共同诠释。严羽提出盛唐诗的独到之处在于“兴趣”和“妙悟”,他认为盛唐诗并不依恃学理思力,而是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特点。明代学者的最大创见则在于,更加明确地阐发出盛唐诗的特质,提出了一些影响至今的经典美学范畴。如胡应麟以“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论诗,称赞七言律诗在盛唐“气象神韵,迥自不同”的面貌。至清代王士祯又发展了前人的“兴象风神”观, 可见古人对盛唐诗的批评观念得以不断充实完善。这些经典的论断和表述,既代表了古人对盛唐诗歌艺术型范的理解,也凝结成为他们自身鲜明的诗学理想,他们对盛唐之“盛”的解释和推崇,实际正是对盛唐的诗史价值的认定。
现当代学者探讨诗学型范意义上的盛唐,实际上也是在探求思索盛唐诗的特质是什么,以及哪些作家作品最能代表盛唐诗等问题。林庚用“盛唐气象”概括盛唐诗歌的特质,特别重视作品中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罗宗强进一步强调了盛唐诗浓烈明朗的情感、雄浑壮大的气势和清新自然的审美。其后学者探讨“盛唐气象” “盛唐之音”的美学内涵,大多立足于这些重要结论。由此学界对于盛唐诗歌特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可见,盛唐诗学研究的推进,正与传统诗学批评一脉相承,至今仍在继续开掘古人论及“盛唐”时的基本议题。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在基本的时间分期内涵之外,更具有诗学型范的涵义。将盛唐划定在哪一段,将哪些作家放入其中,这两个层面的涵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都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而对盛唐诗歌艺术典型特质的提炼总结,则是随着后人对广阔的诗歌史的整体观察,逐步明确起来的。古代学者主要是在盛唐诗与中晚唐诗、宋诗的对比参照中,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盛唐”概念的面貌。历代学者在阐发盛唐概念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他们当代的诗学思想,这又从侧面体现了盛唐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盛唐时期被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盛唐之“盛”体现盛唐时期诗歌价值之高,这些是经过后代论者的阐发逐渐凸显出来的。
B. 历代学者对诗歌史上盛唐分期的看法大同小异, 大多认同是开元、 天宝时段, 作者认为将大历初年的八十六人划归盛唐的观点更为客观。
C. 胡应麟以“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论诗,比严羽提出的“兴趣” “妙悟”说,在阐发盛唐诗歌的特质方面更明确,其批评观念更完善。
D. 盛唐时段的划分和代表作家的确立是诗歌史上盛唐概念研究的范畴,二者的涵义密切相关,都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现当代学者对于盛唐分期的论述和高棅的结论相差不大,这表明他们可能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借鉴和吸收,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B. 从时段分期来看,诗歌史上的盛唐和政治历史上的盛唐分期不同,它们既正相关但又不完全重迭,可见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不无关联。
C.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按“正宗” “大家” “名家” “羽翼”等排列作家作品,直观地展示出盛唐作家的地位高低和作品的水平高下。
D. 对古代诗歌史上盛唐概念的研究延续至今,从侧面体现盛唐诗歌的重要地位,而每每推陈出新又反映出各时代诗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3. 下列诗句,不符合林庚提出的“盛唐气象”诗歌特质的一项是(3分)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 文中认为杜甫的诗歌“不离盛唐”,又“超出盛唐”,请结合杜甫《登高》的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午夜的风灯 费振钟
一个人踯躅在小城的午夜里,人家的灯火差不多都熄灭了,深巷里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时候,小城真的是安静极了,也真的是无聊极了。初冬时节,夜风一起来,吹在身上, 寒战战的,而肚子里又饥饿了,就想回去,但心犹不甘。 ①你原要在小城上重温旧事的, 这旧事自然也包括午夜里的那盏风灯,然而风灯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 看不见往日熟悉的风灯,也许就是你来这座小城最大的缺憾。
沿河的小街仍是昨天的石板街,多由青石铺成,仍是一块块布满斑纹磨圆边角的石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