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文言翻译四字法
戢运宏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加大了文言翻译的考查难度:由客观判断题型改为主观翻译题型,由原先的3分增加到8——10分。难度和分值的增加实际上给考生带来了新的困难。一般地说,削减了选择题的数量,降低了选择题的赋分,增加了主观表达题的赋分,这本身就增加了考生在语文上得高分的难度;而难点恰好设在因时间相距较远而阅读障碍最大的文言翻译上,这就给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应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然有挑战,惟有迎难而上,摸索规律,寻找方法,掌握技巧,才尽可能多得分。除此别无他法。
文言翻译要符合下面三字原则:即“信”“达”“雅”。信,指的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意思,不曲解,不改变原文的内容及感情色彩。达,是指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通顺,连贯。雅,要是指尽可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思文采来。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略低,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能做到“雅”是锦上添花。高考文言翻译强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那么,怎样翻译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众多高考辅导资料上介绍的方法技巧都比较繁复,考生不容易记住,考试时只好凭经验,跟着感觉走。笔者根据多年指导学生备考的体会,综合其他老师的经验,总结了一个叫做“沿、添、调、换”的翻译法,易记,易用,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沿,即沿袭、沿用。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器物名、官名、书名、国号、年号、帝号、谥号等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无需改变。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其中“沛公”、“项羽”属于称呼、人名,“霸上”属于地名,这几个词都无需改变,沿用即可。
添,即增添、补充。
这里的第一个意思是把古代单音节词添上一个辅助性的词,使之变成现代汉语双音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一双音词为主。比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其中“师”添一个前缀变成“老师”;“道”添成“道理”;“业”添成“学业”;“惑”添成“疑惑”;“传”添成“传播”;“受”通“授”,添成“教授”;“解”添成“解答”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