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歌唱土地至死不渝——《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作者是著名诗人艾青,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习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诗歌鉴赏,组织朗诵活动。本诗通篇充满想象,借“鸟”抒情;诗人化身为一只“鸟”,倾尽全力歌唱,虽饱受磨难,声嘶力竭,但仍然高歌不停,为了土地,为了河流,为了风,为了黎明......不因死亡而停止歌唱,而是歌唱到生命最后一刻。本诗通过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事物和逼真的画面,诗人借助鲜明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展现了祖国土地的沧桑和希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课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赏析并感悟诗歌的情感,但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同学们,对于诗歌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诗歌语言的把握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在反复朗读中,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领悟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从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数字“1938”,提问:同学们知道1938年时的中国处于什么阶段吗?预设: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初期等。
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寇蹂躏之中(ppt展示图片并讲解);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这样的场景,听到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你的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愤怒;要奋起抗争;要反抗;
师:是的,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奋起反抗,我们要发声;当时的中国,有很多像大家一样的有志青年,他们纷纷奋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来反抗这敌寇的欺压,诗人艾青拿起笔,写下了很多作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引起,结合图片创设情境导入,将学生拉回到抗战时的中国,营造一种厚重深沉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识作者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设计意图】
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晰了解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