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8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