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690字。
湖北武汉武珞路中学2023-2024学年12月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的命运
①书籍,属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至今还是社会发达、精神卓异的体现。从世界上有了书的那一天起,人跟书的纠结,也就开始了。
②别看书是人写的,文字一旦成书,便有了自己的生命。人离不开书,有时,人也怕书。纵观封建时代,主导社会风尚的是“诗书继世长”,此外还有汪洙的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时间走到近现代,人和书的关系依然忽冷忽热,有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考试以“交白卷”为荣……而到了眼前,又是读书至上的大潮席卷而至:遍地补习班,从小就开始了读书的竞争,因长大后求职要凭学历,中国一下子成为“博士大国”……整个社会似乎还沉浸在文凭至上的热潮中,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猛然发现,中国人均读书量竟然排在末位了,不读书已然成了天大的社会问题。这还了得,泱泱文明古国颜面何在?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究竟到哪里去了?
③当不读书成了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疾患多了起来。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慢一点”“等等灵魂”。现代人怎么经常灵肉分离?是出门不带灵魂,还是把灵魂丢在什么地方了?
④有人认为,今人读书少或不读书,是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必然现象。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问世,书籍大量出版,人类便进入了“书面社会”。如今的网络化不过是“书面社会”的电子版——殊不知,电子书也是书。碎片化的是信息,不是书,不是思想。而破除碎片化信息影响的最好办法,恰恰是读书。每当凝神静气地阅读一本书,都可以进入作者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毫无疑问,读书可以嫁接人生,可以给人类提供多种选择。书里各种各样的人生,让读者明白生命原来还有其他的可能,他人的故事可以成为自己的镜鉴。
⑤其实,正是眼下不读书的社会风气,成就了爱读书的人。许多所谓的“学霸”,也是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人。当今社会的许多佼佼者,也都是读书较多的人。他们是生活的幸运者,也最能深切地体悟到,读书就是人的一种幸运:或茅塞顿开,酣畅淋漓;或孜孜以求,终有所得;或一卷在手,自得其乐;或随意浏览,渐入佳境……不管是什么时代,世界上没有一个老师,也没有一种老师会跟你一辈子。只有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是能陪伴一辈子的老师。先哲说:“一个人读什么书,就决定他是什么人;知道一个民族有多少人读书,就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书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⑥过去,读书是一件奢侈而高贵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才读得起书。如今,人人都有条件读书,喜欢奢侈、追慕高贵的现代人,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阅读障碍”是一种病,大讲养生、把健康排在第一位的现代人,谁又愿意得这种病呢?所以,大可不必为中国人均读书量少而担忧。知道书的价值,应该读也正在热读、苦读、硬读、悦读、闲读的人还是很多的。当下社会转型,人的心理、性格正在发生剧变,但是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仍有很多人通过读书鉴古知今,而这只会让世道人心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
1. 下列关于“人与书的纠结”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字一旦成为书后便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人们离不开书。
B. 封建时代里“诗书继世”与“读书立身”主导着社会风尚。
C. 近现代时期,读书有用论和读书无用论两种论调此起彼伏。
D. 当下中国文凭至上的热潮导致了不读书成为社会的大问题。
2. 下列对“读书的价值”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读书可以治疗现代人的各种精神疾患。
B. 读书可以破除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的影响。
C. 读书可以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D. 读书可以影响个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3. 作者对当下读书现状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 D2. A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声一片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那时候我们还是孩子,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买来菊花,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