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4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所运用的历史典故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类比、对比的方法理解作者运用典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 教学课时
  1课时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这是大家对他的固有印象,以他的文采,放到今天来说,就算不颁个诺贝尔文学奖,也该颁个鲁迅文学奖,或是评个“十大杰出词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但辛弃疾的理想并不是当个文学家,他更想的是杀敌报国,将金人驱逐,恢复中原,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抗金救国的思想情感和主张,今天我们要学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也不例外。
  (下面大家来赌一下这首词,初步领会一下作者这首词的情感)
  (二) 听读
  1.听读,注意字音,感受情感。
  2.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想要深入领会词人的情感,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四)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要理解辛弃疾写的词,我们要深入文本,先从题目入手)
  (五)解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类比/对比,借古喻今/以古讽今
  结构:登古地——思古人古事——抒己志
  (思古人古事,其实大都是用典,辛弃疾的这首是使用了很多典故,我们来找一下他用了哪些典故。)
  (六)合作探究
  1.诗人借用了很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诗人用了哪些典故?请同学们找出来。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2.他借助这些典故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
  孙权、刘裕
  辛弃疾 社会现实
  事迹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都,打败曹操军队;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建立政权 力主抗金 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