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40字。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孟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性善论的提出。而可叹的是,今天孟子最不能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就是“性善论”。今天要接受孟子,首先要理解孟子。理解孟子,又要首先理解性善论。
  宋儒对孟子的评价,就入木三分地注意到了性善论的极端重要性。二程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普罗大众,还是专家学者,坚持孟子性善论为“本善论”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人转而信服荀子的“性恶论”。文明的古今之异,于斯可见。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应该看作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最后和最高成果。尽管荀子晚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论或性朴论,但这一人性论并没有超越性善论。我们当然承认,在孔子之前与之后,以生言性的自然人性论占据了主流,即便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前,自然人性论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这种人性论合平孔子儒学的内在逻辑及价值追求,也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在误区。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其证明程度如何是一问题,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另一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于,为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这样“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太善人性应善的信仰,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儒家必然要右加业一人“人性太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正如有学者所指明的,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我们今天用经验观察的对社会人性的纷繁复杂的认知,并不足以证伪性本善说,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关于性善论,有学者提出新解,认为性本善是错误的,孟子的性善论应该是性向善论,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是“性有善端而可以为善论”。都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我们还是回到宋儒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首先要明白,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其他思想家是不同的。自然人性论者,没有明确地区分人与动物的差异,见其同而忽略其异。孟子则不然,他在孔子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禽之辨,是要为人类确立一个价值、意义和方向。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先理解性善论,后理解孟子,只要理解了孟子,就能接受孟子。
  B.自然人性论影响力极大,但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在误区。
  C.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D.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善是绝对的,恶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把孟子性善论的证明程度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混为一谈。
  B.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具他思想家是不同的,他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
  C.善是人类的价值标尺,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的行为或事情就是恶。
  D.恶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因此文中孟子主张“求放心”。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首先提出孟子的性善论,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论述它作为儒家思想体系基石的价值所在。
  B.材料认为宋儒真正理解了孟子,他们注意到了性善论的重要性,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C.材料第二段引用二程的话,论证了宋儒对孟子人性论的肯定评价,和很多人信服荀子性恶论对比,揭示了当今坚持本善论的人不多。
  D.材料第四段用“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举例论证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本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
  4.性善论不是科学的实证,而是一种价值的坚守乃至信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下面材料二中,周处的人生经历,如何证明“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材料二: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遑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①不在,正见清河②,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