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40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乎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请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籍。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镜(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佛房所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C.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D.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缺失性体验看成是消极的。
B.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C.当诗人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状态,就会产生失衡,需要释放以恢复心理平衡,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宜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最好途径。
D.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闸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使可以证明这一点。
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下列句子不能用来佐证“诗穷而后工”的一项的是()(3分)
A.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之所为作也。
B.王安石:高位纷份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C.苏轼;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D.朱彝尊:欢偷之喜难工,愁苦之言品好。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官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咬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