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00字。

  2023级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4.05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在今天来看,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但是在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中国”这两个字,最早不是记载在传世历史文献之中,而是来自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青铜器内壁的文字记载周成王时期在今天的洛阳修了一座都城,将关中地区的一些人迁往洛阳,其中就有何姓家族的成员。周成王对他们说,如今你们就要迁到“中国”这个地方去了,这就是这篇文字之中的“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指的是中心中间之地。对于那个时候中国古人的理念,中心中间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河南的西部一带,洛阳嵩山所在的区域。随着以后的发展,中心和中间之地逐渐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又为中心中间之地添加了文化的内涵。
  隋末唐初的孔颖达,为我们解读了何谓华夏。华夏,代表着宏大而华美的文化,这个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有的精华,而华夏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也就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的这个区域。所以说,随着历史发展,“中国”这个词汇,从中心中间之地,变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区。
  什么时候它变成了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1689年,大清帝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在这一份条约之上代表大清帝国的,没有用“大清”而用的是“中国”。我们可以说自1689年,“中国”代表我们主权国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为什么当年的签约大臣没有用“大清”而是用“中国”呢?其中仍然有文化的内涵。言外之意,俄罗斯是化外之地。古人理念的化外,就是野蛮。正出自于这样一个在文化上的内涵,以后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个词汇经历着内容的变化,在内容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它所标定的地理空间的发展。
  在历史时期,中国的疆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个词汇叫作“伸缩”,对于形容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变化和疆域变化是最贴切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时期,王朝盛大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版图是伸出去的,但是当王朝衰弱的时候,它又缩回来。正是由于有伸又有缩,于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还有地理基础存在的一个底线问题。
  公元前三世纪,大秦帝国最初全国实行的是三十六郡,以后发展为四十八郡。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六郡和四十八郡所拥有的地理空间铺在地图上,我们会发现在它的北部边界,与当代的一个地理指标有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其后随着历史时期的演进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
  B.“宅兹中国”意味着洛阳就是当时的中心中间地带,何尊中明确记载,周成王在此建都,并迁徙部分关中百姓于此。
  C.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存在“伸缩”现象,这既是因为历代王朝的兴盛衰落,又是因为中国的地理基础存在一个底线。
  D.《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确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稳定,因而18世纪中期的版图成为首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孔颖达解读,“中国”一词的含义从中心中间地带,变成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精华的华夏文化核心区。
  B.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用“伸缩”形容最贴切,而唐朝时期伸缩最明显,“伸”可到最大,“缩”可到达底线。   
  C.历史上中央王朝在确定疆域守卫底线时考虑的因素,除了政治和军事,可能也包括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和耕地。
  D.随着气候波动,适农区和非适农区边界的移动使交错带的土地价值发生变化,这导致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替推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B.《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刘商《胡笳十八拍》:“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D.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③时期农牧交错带向北推进,游牧区缩小,游牧文明受到一定的影响。
  B.④时期适农区扩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稳定纳入中国版图。
  C.在①时期和③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都得到繁荣发展。
  D.在②时期和④时期,游牧民族强盛,中原地区曾面临游牧民族的侵扰。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影响,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