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43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  “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
  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  “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
  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挚、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  “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
  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
  【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
  材料二: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  “雅”和“颂”就很难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在乐和舞的辅助下,《诗》在歌咏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二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
  B.材料一探寻古籍中关于“诗”和“志”的最早记载,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分析文字起源于“结绳记事”的思路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部分诗歌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  《诗经•苯莒》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旨在揭示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所以孔安国对”百兽率舞“的解释不足以使人信服,“百兽率舞”应解释为人祭祀时扮成动物舞蹈。
  B.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
  C.孔子的教化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但他整理的《诗》对“诗教”有重要意义,也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D.  “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整体的论证方式来看,材料一先驳后立,材料二先立后驳。
  B.从论证思路来看,材料一是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材料二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C.从论证语言来看,材料一多用冷静的陈述句,材料二使用语气强烈的疑问句。
  D.从论证方法来看,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引用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B.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5.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的内涵。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布莱克•沃兹沃斯
  (英)奈保尔
  每天都有三个乞丐准时到米格尔街乞讨。十点钟,一个印度人,我们给他一小钵饭。十二点,一个叼着烟斗的老太婆,我们给她一分钱。下午两点,一个瞎子来讨他的那份钱。有时候,我们也施舍流浪汉。一个男人来这儿,说他饿坏了,我们让他饱餐一顿。
  一天下午,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他身材瘦小,衣着整洁,戴着一顶帽子,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
  我说:“你是干什么的,先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