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320字。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7日上午8:00—10:30祝考试顺利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和天、神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如何理解秩序的创造及其面对的危机。秩序的含义是,稳定、确定且在预期之内的长治久安,其反面即失序,失序来自威胁稳定性的灾害、疾病等因素。最重要的是,此处的失序往往难以测知,充满着偶然性或不确定性,以至于常让人觉得是某种未知力量的恣意妄为。在早期中国思想中,制造这种失序的力量来自祖先、神灵和上天。
②秩序对失序的忧虑就意指着自然和人为之间必然存在极大的紧张。人所希望的长治久安,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偶然性带来的失序的挑战,这不仅不是什么天人和谐,反而是天人之间的剧烈冲突,是一种极为紧张的天人关系,是传统文明或秩序遭遇的最基本的困境。
③面对天人关系的张力,诸子无不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来化解这种紧张,但正是在具体如何“事天”上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分化。
④《墨子》中最经典的说法莫过于《天志》中的“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天欲求的是义,厌恶的是不义。其具体内容为:“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欲生恶死,嫌贫爱富,这种“义”无疑就是人的标准,但在《墨子》这里也同样是天义。因此,人要做的无非就是“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顺从天意,就可以得到天的奖赏,反之则必定遭受天的惩罚,所谓“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也”。
⑤《墨子》提供了一个解释,天神所遵照的也是人间的正义,赏善罚恶完全来自一位道德化的天神。如果从上述天人紧张的结构来看,《墨子》完全更改了天人冲突的内涵,不再是自然和人为之间的张力,而是人未能顺承天义来行事,才会有所谓“反天意”的“力政”。
⑥甚至可以说,既然天、人在义上全然同一,那么《墨子》完全消弭了殷周时的那种天人紧张关系,失序的原因不是莫测的天神,而是在于存在“天子行暴”这样不遵守义的“力政”。那么,天人之间只剩下了人的积极作为,以至于连天和人之间的距离,本质上也是由人划定的,秩序必然且只能依靠人为。只要符合天义,人就完全能够控制所有的不确定性,解决政治失序的问题。总之,《墨子》构建了一个完全依托人义统辖的世界,清晰无比,不存在任何模糊性、偶然性。
⑦与《墨子》的态度完全相反的是《庄子》。《庄子》完全凸显了上述结构中天人紧张的那一面,对失序带来的不确定性极为敏感,并且强调人在这一问题上时常面临的挫败和无力。如《德充符》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明或秩序遭遇的最基本的困境是一种极为紧张的天人关系,即长治久安总是会受到难以测知的失序的冲击。
B. 《墨子》将失序的原因归于人不守义,他认为只要遵循天义就能解决政治失序的问题,构建了一个完全依托人义统辖的世界。
C. 《庄子》认为,失序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总是忧虑于命运的不确定性,总是想要主动地制定出种种法度来建立统治。
D. 孔子“畏天命”,亦言“不怨天,不尤人”,相信“天生德于予”,他敬畏天意最典型的表现是“敬鬼神而远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序充满着偶然性或不确定性,这使得在早期的中国思想中,制造这种失序的力量来自祖先、神灵和上天。
B. 诸子都选择了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来化解天人关系的紧张,只是在具体实施途径上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分化。
C. 作者引用《大宗师》中“其一,与天为徒”,是想证明《庄子》实现天人合一的办法背后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D. 儒家既承认天意不可测度,也关注人事发挥的作用,相比《墨子》和《庄子》,塑造了相对温和的天人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九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大学》)
D.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管子》)
4. 作者在论证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中的“文质论”谈谈你对《墨子》和《庄子》天人观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D.“他敬畏天意最典型的表现是‘敬鬼神而远之’”错误。由原文“《论语》中的说法最为简洁清晰,孔子直接表示‘畏天命’,即敬畏于这种必然会发生的偶然,同时,孔子亦言‘不怨天,不尤人’,相信‘天生德于予’,敬畏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断绝关系。正如孔子在谈论鬼神和祭祀时,也显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最典型如‘敬鬼神而远之’”可知,“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敬畏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断绝关系”的表现。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