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
我与地坛
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许燕
设计指导思想
《我与地坛》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从侧重点上来说,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疑惑——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本文的精髓,也是文本理解上的难点。
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必须安排课前预习,熟悉文本内容。课堂上,教师只能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起一个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感知文本内容,体会领悟文本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完成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 体悟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3、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能够“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争,在他双耳失聪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张海迪、司马迁、海伦·凯勒……)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播放幻灯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与地坛》,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播放幻灯片] 课题、史铁生和地坛图片
二、思考探究,解读文本:
1、学生概括史铁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