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10字。
《六国论》教案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杨莉莎
设计指导思想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苏询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同属于第一板块“后人之鉴”,通过两篇论述兴亡的史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借古讽今的真知灼见。
结合专题板块要求,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朗读,疏通词语和句子,生提问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梳理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2.    通过集体和个人诵读相结合,学生能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3.    通过交流诵读体会,学生能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从中总结历史教训。
3.    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提纲:
1.    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
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权书》10篇、《衡论》10篇、《几策》2篇)推荐给皇帝,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