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070字。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
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
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
(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圈,甚至影响到17、18世纪的欧洲。
B.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的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开辟之前。
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奠定饮食文化基础。
D.宋朝以后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追根溯源,这与垂足而坐的新式坐姿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匈奴黄金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做工更为精良,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
B.秦汉时期,走向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与处于最佳发展期的北方宿敌匈奴冲突频繁,但战争未曾中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C.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
D.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到中国传教,并在其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豆腐,将其描述为一种使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
B.在建筑方面,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之一。《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D.在“黑石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
4.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的一项是( )(3分)
选项 材料 观点(结论)
A 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 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证。
B 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 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
C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
D 《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A.A B.B C.C D.D
5.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精神”在文中多有体现,请从“衣”“食”“住”三部分各找一例,进行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上英雄
袁静 孔厥
春天,大淀口给敌人占领了。鬼子的汽船来来往往,老百姓打的鱼,养的鸭子……常给他们抢去。
一天,大水集合队员们研究,想治治那汽船。他的兄弟小水,十六岁了,一听说要打汽船,心里乐得怪痒痒的,急忙喊:“哥!我有个好主意!”大水一脸正经地说:“这是开会,什么哥不哥的!”众人都笑了。
小水吐了吐舌头,说:“不准叫哥,我就报告队长,我有个意见。”大水说:“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