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80字。

  《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独立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根据语境揣摩含义。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备积极的审美态度,投入主体情感,进而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 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
  2. 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 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4. 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学习提示
  ①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须细加体会。
  ②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故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
  一、导入新课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燕歌行并序》中的诗句。一听高适,大家好像不太熟悉的样子,但在边塞诗中,高适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平时没太提及高适呢?包括历史当中,核心的原因是因为高适一生过的比较顺遂。无论是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好像他们的人生都有些悲惨。越是这种不顺遂的人生,越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论据,有才华、人生不顺、死得惨。而越是顺遂的人生、无遗憾的人生,反而不太会受到关注。
  二、作者介绍
  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约 700 年一约 765 年),字达夫、仲武,汉族,河北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