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50字。

  2023级高一语文月考练习(2024.6)
  本试卷满分 100分,时间90分钟。
  一、诗文背诵(40分)
  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有善始者实繁,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吴楚东南拆,                        。  (杜甫《登岳阳楼》)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  (苏洵《六国论》)
  (4)至于怨诽之多,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千古凭高对此,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6)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生动地描绘出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及恭敬的态度的句子是:                    , 铿尔,                           。
  (8)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放纵性情、轻视他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9)夸张的修辞手法,可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苏洵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来表现创业者的艰难。  (苏洵《六国论》)
  (10)古人登高望远,多有感怀。杜甫的“                        ,凭轩涕泗流”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
  (11)当我们徜徉于美景时,往往会因内心与景物相合,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体验。这种体验,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词句来说,可谓“                         ,                        ” 。
  (12)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                          ”。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                    ,                            ” 。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                 ,                           ”
  1/4
  (16)中国古人为文善用形象化的表达,如《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说明"                   ,       ”的道理;  《六国论》中用“子孙视之不甚惜,        ,         ”来批判随意赂地的愚蠢之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用“浴乎沂,       ,咏而归”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1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经验教训可谓不易之论。  《阿房宫赋》中,“        ,           ”两句,指出秦盘剥百姓不遗余力,控诉其挥霍无度;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念往昔,             ,              ,悲恨相续”,揭示六朝以骄奢始,以悲恨终的规律;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君人者,              ,                       ”。历代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总是希望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如苏洵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赂秦而亡的覆辙,警示其“苟以天下之大,        ,                。”但统治者很难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结果常常是“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文言文阅读 (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 题。
  问:万姓亲怨之由,百王兴亡之渐,将独系于人乎?抑亦系于君乎?
  臣观前代:邦之兴, 由得人也;邦之亡, 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不积,不能勃焉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