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10字。
2024 年宜荆荆随恩高一 6 月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 年 6 月 13 日上午 9 :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 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 是逻辑的推演。
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 ”“蜡炬成灰 ”这两个 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 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 形象。从“枯藤 ”到“断肠人 ”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 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 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 ”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 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 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 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 ”。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 象模块 ”,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 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 ”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 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 ”,孟郊本来要说 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 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 这叫“结情于景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 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 ”。蒋 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都成了 传颂不衰的名句。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 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 (共 8 页) 第 1 页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 神。(《乱世中的美神》)
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 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 的一抹绿云》)
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 目光如泉水般的明 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 年的深思》)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 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 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 追求概念清楚,谨守规矩。
B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需讲 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
C .作者认为宋人的诗大多不如唐人,是因为宋诗中形象力下降,说理太多,味同嚼蜡, 少了震撼人心的美。
D .作者认为一个文学形象,逻辑思维不一定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 而且美丽、浪漫。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 (共 8 页) 第 2 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学作品中“借景抒情 ”、“ 以景结情 ”手法,依据的正是形象模块的象征性。
B .作者认为即使是相同形象,依不同语境、背景随机组合,亦可表达出不同情感。
C.只要置换形象模块,就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如文中《万里长城一红柳》与《天净沙•秋 思》,前者的形象换了,情感也不同。
D .本文作者引用自己的作品,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子来印证划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雨鞋、黑眼镜。
B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的大甲虫。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庙里的大石头。
D .《百合花》中小战士枪筒里插的野菊花。
4. 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5. 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 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 来复去。 ”的凄凉之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1966 年一个寒夜,博尔赫斯站在轮船甲板上,往海中丢了一枚硬币。 1985 年,一位澳洲富商被一首《致一枚硬币》 的诗猝然击中。
1997 年,在十余年成功的商业生涯后,这位商人成了博尔赫斯的头号崇拜者 。 同 年春天,他资助了一场史上最荒诞的壮举 。他要找到博尔赫斯扔进海里的那枚硬币 。 他买下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潜艇,聘请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专家 。 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