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380字。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固定的智力成果。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绕不开对独创性概念的理解:若人工智能创作物不具有独创性,又谈何可版权性呢!
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考虑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符合独创性标准的要求,而使其可被视为作品;其次,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考虑智能作品的归属问题,即究竟是将作品权利归属于人工智能设计者,还是所有者,抑或是使用者,甚或突破性地赋予人工智能这一新的主体。现有理论在独创性的理解上并不一致:或强调独创性是作者思想、情感、个性的反映,即从作者权角度去理解独创性;或直接从“独立创作”和“稍许的创造性”两个内涵来理解独创性;或主张仅需要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只要作品在客观上的表达并非“必然如此”即可。对于这些不同的理解,在人工智能语境下,核心问题在于是否仅仅采取客观标准即可。换言之,当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表现形式上同人类创作作品完全一致,以至于如果该作品是由人类创作完成,则毫无疑问可以被授予版权时,我们是否根本无需考虑该作品的创作者是人工智能还是自然人的问题。而进一步的问题便是:产生作品的“创作”是否只能由自然人来完成呢?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条第1款之规定,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即为创作,并未明确要求该智力活动必须是自然人所实施的。那么,从“智力活动”一词,是否能够推断出其暗含了对作品创作者必须是自然人这一内在的要求呢?毕竟,在传统认知中,唯有自然人才有“智力”。德国《著作权法》不承认法人为版权人,认为其不可能直接实施创作行为,坚持版权主体必须是那些给予作品独创性的人,即所谓“创作者原则”。
独创性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与现存的作品表达不一样。不一样只是外在的表现,其实质是经过了主观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构思之后,运用创作元素的一种能动的表达。但关键却恰恰在于,人工智能的思维模拟范围不断扩大,在功能上不断向人脑接近。例如,来自巴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Gaetan Hadjeres 和Francois Pachet 在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合唱歌曲上训练其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使用了352首巴赫的歌曲,将其转换成不同的音符,形成2503个作品,包括专业音乐家和音乐系学生在内的1600名听众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以为是巴赫本人的作品。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最起码能够说明人工智能产物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第一,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第二,“表面”具有法律所要求的独创性;第三,具有可感知性和可复制性。即使不认为人工智能具有社会性,进而完成能动的生物过程,也不妨碍我们将其创造物作为一种可财产化的信息看待。
(摘编自易继明《人工智能创作物是作品吗?》)
材料二:
不管人们是否接受、看法如何,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开发,已经对人类的传统创作提出了挑战,已经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创作格局及其文艺观念,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创作能力。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作者原则”强调版权应归属于给予作品独创性的人,并且由于对“智力活动”一词的认知推断差异,中国规定了法人不可以成为版权人。
B. 独创性概念,鼓励创作者只要在作品的表达上追求匠心独运,就能创作出与存世之作截然不同的佳品。
C. 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巴赫乐曲让一半以上专业者难以辨别,通过“类似这样的实例”,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艺术造诣超越人类。
D. 材料一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创作物的作者不是自然人,但是因其产物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不妨碍它具有可版权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谈及“产生作品的‘创作’是否只能由自然人来完成”,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到以自然人为主体的传统版权归属范畴。
B. 从材料一可以推断出,虽然大猩猩能够进行简单的智力活动,但是大猩猩的自拍照不具有可版权性。
C. 创作者将“非现实的景观”“不存在的事物”引入电影制作中,可能是创意物态化的结果,同时有效地丰富了电影艺术表现力。
D. “电脑诗人”作品中随机组合而成的新颖语句,表明想象能力对人工智能而言,不再是天方夜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电脑创作与人脑创作之间的鸿沟的一项是( )
A. 通过建模软件的优化,计算机能够渲染出越来越精细的3D模型。
B. 通过ChatGPT生成小说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与主题设定趋同化。
C. 通过电脑模型Sora生成 电影角色无法达到真人演员的真情流露。
D. “机动于中”的人工智能难以达成古人“怒而画竹”的创作动机。
4. 根据材料一,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话题 A
标准 现有理论 人工智能语境
反映作者思想、情感、个性 独立创作或具有稍许的创造性 B 仅仅采取客观标准
版权归属 人工智能设计者
C
人工智能使用者 D
A. 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 思考 B. 在作品的客观表达上有所区别
C. 人工智能所有者 D. 无归属
5. 近日,作家莫言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AI的出现,会让文学消亡吗?》一文,以此探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引发了网络热议。请你结合材料,拟定回帖提纲,谈一谈作家如何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国规定了法人不可以成为版权人”错误。由“德国《著作权法》不承认法人为版权人,认为其不可能直接实施创作行为,坚持版权主体必须是那些给予作品独创性的人”可知,不承认法人为版权人的是德国《著作权法》,选项无中生有。
B.“只要……就能……”错误。由“独创性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与现存的作品表达不一样”可知,“创作出与存世之作截然不同的佳品”不一定具有独创性,选项表意绝对,
C.“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艺术造诣超越人类”错误。由“但关键却恰恰在于,人工智能的思维模拟范围不断扩大,在功能上不断向人脑接近。例如……”可知,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在功能上不断向人脑接近,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她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箕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她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