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650字。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 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
  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并且他们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思想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而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吐温的话表明,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并不具有审美态度。
  B. 普通游客的审美只是从形式和感觉层面进行,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
  C. 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在现代科技活动中不需要美学 支撑。
  D. 近代,人们在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上形成了诸多不同,存在着专业偏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很多哲学家、美学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认为二者具有联系,不是隔离的。
  B. 感受到事物的美属于美学欣赏,但不是美学欣赏的全部,美学欣赏也包括在感受事物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等负面的触动。
  C. 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这由其专业偏见所决定,而这种专业的隔阂与偏见是客观存在的,确实难以消除。
  D. 自古以来,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三者融合,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才没有了关联。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第三段“科学家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观点的一项是(   )
  A. 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认为,科学家将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因此“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
  B. 北宋沈括曾描写彩虹“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后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
  C. 明代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而多变,看到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自然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D. 柯尔利斯在《奇异自然现象》中,记录了科学家对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受,他们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自觉地探究缘由。
  4. 下面是气象学家在科普活动时对 2008 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的阐释,根据材料内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冰雪灾害是短时间内的冰雪量大(要求温度低和空气含水量大),令人猝不及防才产生的。江南的中南部空气含水量大,但很少出现低温情况;②而江淮以北地区更容易满足这两个条件,经常“燕山雪花大如席”。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会多加防备,所以很少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③而 2008年冬,强冷空气越过江淮地区不断南下,与同样强劲的偏南暖湿气流持续交锋,形成了拉锯式的持久战,由此形成了江南地区反常的冰雪大灾。④这种情形江南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令人猝不及防,人们当然也就感到特别寒冷、难以接受了。
  A. 句子①体现了专业性,表明科普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B. 句子②体现了科普者要有专业素养,也要具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C. 句子③凸显科普者在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D. 句子④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通俗易懂。
  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乡
  沈从文
  我很无聊地在船上过了四十天。忽然船已到了辰州关,十年来的税关还是现样子。就是坐在那高岸石栏杆上的兵士,也仍然还是在那里很悠闲地唱着军歌。①这使我欢喜极了。
  我想上岸去,因为离这地方太久了。我要找我那些熟悉的旧地方,就向税关衙门那大路上走去。走到了近城的地方,我望到一个卖铁器的铺子,②我想起了旧事,觉得有进里面看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