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6820字。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艺术思维的新质和“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把作为真正文学的诗歌,与在它之前漫长时期里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口头文学相比较;那么,文学创作的艺术思维,较之神话思维,已有很大不同。
首先,这主要是拟人化(既是思维方式,又是表现手段)虽然在哲学著作中仍有所表现,但已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人的审美意识由非自觉并继续保留这一特性,而走向自觉。以《楚辞》为例,《九歌》中的诸神与原始神话中的诸神的差异很大。如果原始神话是初民的集体创造,并把它与现实等同;那么《九歌》已改变其原始形态,使之成为纯粹的文学形态。人通过自己的感情体验,审美地观照现实,形成新的自然人化,以自己的感情心理赋予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诸神就成了人的自觉的创造,通过神的世界,又折射出人的精神世界。像湘君、湘夫人,既是水神,又是像人一样的懂得爱恋之情的游荡于水乡的精灵。同时,拟人化又成了一种具体的艺术手段。例如《诗经》中拟人化了的鸟,它与民间故事、传说中会说话的鸟已大不相同。它口吐人言,它所讲述的遭遇,都积淀着人的感情与情思,以及人的希望与理想,从而获得社会心理的特征,使得这种拟人化,成为人的审美自觉使用的一种手法。
其次,审美意识走向自觉,使得审美感情升华,使人的喜怒哀乐,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从而加强审美感情的社会化。就拿诗歌中的爱情来说,这时爱情的歌唱,已不是原始的野性的呼喊。这时的爱情描写与咏唱,成了一种美好的理想、生活追求的象征,升华为一种为人们所宝贵的感情,以致因为达不到这种感情而在心灵上痛苦万分,并受到欣赏者的同情。同时,爱情开始受到社会准则制约,既有高尚与卑俗之分,也有优美与丑恶、美满和不幸之别。传说中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与妖婆、魔怪破坏的敌对性特征,逐渐减弱以至消失,更多是出现可能受到可畏的人言干预的爱情,或害怕被主子看中而强抢去的那种忡忡忧心,或因丈夫喜新厌旧而遭遗弃的呼号,或因丈夫远戍边地,关山阻隔,重逢之日的那种惆怅与痛苦。总之,人的感情由于文化的发展而日趋社会化,逐渐形成一种审美理想。
再次,如果原始的诗歌、故事、传说是人民的集体创作,人类往往是一种类的代表着或是善与恶的象征;那么作为文学的诗歌,开始走向个人的创造,此时的创作者开始成为创作主体。当然,这中间存在很长的过渡期。像《诗经》虽然大多为民间创作,但不少创作已具有个性特征,特别是一些抒情诗、叙事诗,诗人个性相当突出,其中抒情、写作与一般民歌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在屈原的作品中,渗透全部诗作的是其诗人强大的独创精神。希腊史诗是集体创作,但是人物开始具有个性化的某些因素,而渐渐摆脱脸谱化。
原始初民在舞蹈、歌唱中只重节奏、形式而不重歌词的现象,这是十分可能的。这种节奏作为一种有规律的活动,无疑具有意味,因而使人为之激赏,但它终究未能保留下来,为什么?主要是没有文字记载,因为纯形式的东西是难以存在的。现在回到以文字记载下来的诗歌来说。“断竹,续竹,飞土,逐尖”这首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歌之一。这首歌的意味在哪里?其一,这首歌的歌词虽然简单,但词义丰富,涵盖面大。它们都是双音词,较之原来简单的单音词,要复杂得多。这首歌通过词序的展现,再现一幕一幕的行猎图,这里也许有关于狩猎的知识传授、技巧训练,使人在回忆与再现的欢乐中感受到一种意味。如果此歌只是即兴音响,不具上述意味,它就难以流传下来。其二,这首歌有强烈的节奏与音韵,激发使人愉快的感情。它既是生理的,使唱者、舞者可以舒展强有力的手脚;又是心理的,在反复叫喊、追逐的模拟中,显示人的智能与蛮勇,惊恐与喜悦,再次体验对力的崇敬,显示一种感情化了的理想,确证人的本身的力量。意味与词意不可分,也与韵律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和谐融合,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不仅词意有意味,而且韵律也具有意味。文学这种形式的发生,也就是有意味形式的发生。
再以《蒹葭》一诗为例。从表层看,它的意味在于其歌词的顺序,展现了一幅深秋景色,有人在苇塘边寻找他(或她)的所爱。这里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也有可望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同时这种深沉的情绪,很难用节奏强烈、言词短促的句式加以表现,却在富有音乐性的、婉转舒展、回环往复的曲调中抒发出来,造成一种意味。
如果再深入一步,何以此情此景与音乐的交融形式,会激发人们的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后面的“终极实在”是什么?这就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种种生活经验、自然变幻、感情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审美的心理沉积。其中既包括感受、感情、知觉和认识,也兼容对自然节律、线条、色彩、音响乃至语言变化的种种感受,组成人类共同的无意识的心理储存。它既是生理的、心理的,给予人以快适,与人的种种现实的感受、感情相适应;又是社会的,与人的升华了的社会审美理想相一致,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创造和审美需求的内驱力。
这种以诗语为载体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审美意识的形态。
(摘编自钱中文《论文学形式的发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九歌》中的诸神与原始神话中的诸神全然不同,因为前者是作家个人的文学创造,后者是初民的集体创造。
B.文学创作的艺术思维源自神话思维,它是原始神话思维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拟人化成为审美自觉使用的手段。
C.作为文学的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造,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从《诗经》到《楚辞》的发展可资为证。
D.有意味的形式后面的“终极实在”是人类审美的心理积淀,其本质就是人对自然节律和语言变化的各种感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鸷鸟之不群兮”(《离骚》)中,诗人自比为鸷,意在表明自己品性刚烈,卓立于世,不与凡鸟同流合污。
B.《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描写与咏唱,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
C.原始初民的舞蹈、歌唱重节奏、形式,却未能将这种节奏、形式保留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无文字记载。
D.“断竹,续竹,飞土,逐突”这首古歌得以流传后世就是因为其歌词简单但含义丰富,能传达出欢乐意味。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从拟人化、审美意识、个人创造这三个层面阐述艺术思维的新质,再解析“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与功能。
B.第二段以《诗经》为例,论证诗歌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指出拟人化是人的审美自觉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段。
C.第三段将诗歌中的爱情与传说中的爱情作比较,强调文化的发展使得人的感情日趋社会化,从而形成审美理想。
D.文中对“有意味的形式”作了层层递进的论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手法,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4.《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有意味的形式”是如何体现的?请从“词意”和“韵律”两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
附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小题。
生计问题
(前情提要:因与吴妈发生“恋爱悲剧”,阿Q不仅失去工钱,丢了布衫,被赵秀才打,被地保教训,还被迫以棉被质两千大钱,用于送地保酒钱,向赵府赔礼履行条约,仅剩几文又统统喝了酒了……)
他起来之后,也仍旧在街上逛,虽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肤之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