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00字。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7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份。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火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在“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和”,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自然之和
  “天地和而万物生”,“和”【甲】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四季交替,草木枯荣,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是大自然的和谐之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合理配置,推进农业文明,古人建起翻山越岭的渠系、巧夺天工的堰堤,引黄灌溉更是造就了“塞上江南”【乙】的神奇景象。无论是平原盆地上的顺势而为,而且为了应对不同自然条件的努力建设,都诠释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1.引号有多种用法:①标示直接引述的内容;②标示特定称谓;③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④标示讽刺或否定。文段中【甲】【乙】两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         。(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序号)(2分)
  2.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分)
  答:       
  家国之和
  “和”是“和睦谐调”,是真诚待人,不挑拨离间。“和”是“温和平静”,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面对矛盾,与其    ①     ,我们不如真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善意的微笑!“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    ②   。
  “和”是“和衷共(jì)”,是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处事原则,携手并进! 面对风云变幻、纷争(dié)起的国际形势,中华民族追求中正和谐而不尚独强独霸,并以此为精神守则,维护世界和平。
  3.同学们对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和意思有疑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间”在这里是“挑拨使人不和”的意思,应读作“jiàn”。
  B.“强”在这里是“硬要”的意思,应读作“qiǎng”。
  C.“和衷共jì”中“jì”在此处意为“过河”,应写作“济”。
  D.“纷争dié起”中“dié”在此处意为“轮流”,应写作“叠”。
  4.在横线①处填入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怒不可遏   B. 针锋相对    C. 袖手旁观    D.纠缠不休
  5.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②处进行仿写,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恰当,符合语境。(2分)
  答:       
  思想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其实礼仪规范只是外在形式,“以和为贵”才是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关于“和同之辩”,晏婴这样打比方:所谓“和”就好像做一锅肉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厨工努力让不同的食材、作料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这就是“和生实物”。而“同”,则是“以水济水”,用水来煮水,哪能做出美味的汤来呢?正所谓“和生万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实现了和谐,万物即可生长发育,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5.请根据材料内容,在横线处补写你对“同则不继”的解读。(2分)
  6.同学们想补充一则小故事来论证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以下两则故事中最合适的一则是(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8.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分)
  9. 推己及人,关注世间弱者,是许多古代圣贤可贵的思想情怀。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也用否定句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①  ,  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③  ”的感叹,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情怀。(3分)
  (二)阅读古诗,完成10-11题。(共6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