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740字。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4.7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份。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火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在“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和”,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自然之和
“天地和而万物生”,“和”【甲】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四季交替,草木枯荣,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是大自然的和谐之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合理配置,推进农业文明,古人建起翻山越岭的渠系、巧夺天工的堰堤,引黄灌溉更是造就了“塞上江南”【乙】的神奇景象。无论是平原盆地上的顺势而为,而且为了应对不同自然条件的努力建设,都诠释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1. 引号有多种用法:①标示直接引述的内容;②标示特定称谓;③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④标示讽刺或否定。文段中【甲】【乙】两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_____。
2.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家国之和
“和”是“和睦谐调”,是真诚待人,不挑拨离间。“和”是“温和平静”,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面对矛盾,与其 ① ,我们不如真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善意的微笑!“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 ② 。
“和”是“和衷共(jì)”,是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处事原则,携手并进! 面对风云变幻、纷争(dié)起的国际形势,中华民族追求中正和谐而不尚独强独霸,并以此为精神守则,维护世界和平。
3. 同学们对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和意思有疑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在这里是“挑拨使人不和”的意思,应读作“jiàn”。
B. “强”在这里是“硬要”的意思,应读作“qiǎng”。
C. “和衷共jì”中“jì”在此处意为“过河”,应写作“济”。
D. “纷争dié起”中“dié”在此处意为“轮流”,应写作“叠”。
4. 在横线①处填入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怒不可遏 B. 针锋相对 C. 袖手旁观 D. 纠缠不休
5. 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②处进行仿写,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恰当,符合语境。
思想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其实礼仪规范只是外在形式,“以和为贵”才是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关于“和同之辩”,晏婴这样打比方:所谓“和”就好像做一锅肉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厨工努力让不同的食材、作料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这就是“和生实物”。而“同”,则是“以水济水”,用水来煮水,哪能做出美味的汤来呢?正所谓“和生万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实现了和谐,万物即可生长发育,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6. 请根据材料内容,在横线处补写你对“同则不继” 解读。
7. 同学们想补充一则小故事来论证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以下两则故事中最合适的一则是( )
【甲】在北宋“熙宁变法”中,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同。他们在政策争辩中,坚持自我,寸步不让,但在私下交往中,却能洽守交友之义。元丰七年,两人重聚江宁,以诗相和,相谈甚欢。 【乙】东汉时期的陈重和雷义,年少时结为至交密友,都是饱学之士。陈重被举荐为孝廉后,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把功名让给雷义。同朝为官期间,两人相互扶持,政声载道。后来雷义被免职,陈重得知后一同辞官还乡。
【答案】1. 甲③乙②
2. 无论是平原盆地上的顺势而为,还是为了应对不同自然条件的努力建设,都诠释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理念。 3. D 4. C
5. 示例1:是阳光, 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
示例2: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
6. 示例: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7. 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
【甲】处,根据“‘和’【甲】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语境可知,此处着重论述“和”字,所以此处的引号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参看选项,可知符合“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一项,故选③;
【乙】处,根据“引黄灌溉更是造就了‘塞上江南’【乙】的神奇景象”语境可知,此处“ 塞上江南”是对北方富足之地的一种称呼,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特定称谓,参看选项,可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