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9890字。
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材料二
齐白石说过:“夫作画之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对京剧来说,太似是表演近于生活,虽易于让人看懂,但艺术含量不高。不似则只有形式,无生活依据,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同样无以感人。
以美的形式深刻、准确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和想法,这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
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它综合运用诗、歌、舞、乐、技等手段,“故事性”是它与“戏”“百戏”的区别。
C.对于“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作者持不赞成态度,认为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
D.虽然“戏”字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但作为中国戏曲成熟标志的杂剧和南戏,距今还
不到1000年。
2. 根据材料一,“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从表演体系来说,与下列选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表演体系 D.“神形兼备”的戏剧表演体系
3. 结合语境判断,材料二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莫名其妙 B.必由之路 C.殚精竭虑 D.不以为然
4. 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最高层次魅力之所在”最恰当的一个词是(3分)
A.似与不似 B.形神兼备 C.遗貌取神 D.情感共鸣
5.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京剧”写一段文字介绍。(5分)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2题。(27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