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914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4.7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春秋时代的贵族来说,如果有什么事物像空气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就是礼了。在现代人意识里,“礼”或许只意味着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但在春秋时代贵族们心目中,却绝不止如此。和中世纪的欧洲人生活在宗教中一样,春秋时代的贵族们从一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邦国的祭祀大典,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历史学家钱穆就此总结说:“则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税、军旅、朝觐、聘享、盟会、丧祭、田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者莫非‘礼’”。
在历史典籍《左传》中,“礼”先后出现了426次之多;在许多时候,史官在完整记录某事之后,经常会以“礼也”“非礼也”之类的褒贬评价附在其后。《左传》还特别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样的表述,空前地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礼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如此重要,源于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社会秩序。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长治久安,周王室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制度,礼制即是其中一种。
礼可以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亲亲尊尊”原则,“亲亲”就是“亲近亲人”,其实是指爱父母、兄弟、乃至宗族,一直爱到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天子和其他诸侯。“尊尊”就是“尊敬尊贵的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身处不同等级的贵族都要有尊崇心,最尊崇的自然又是天子和诸侯们。这也是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国和家、忠和孝总要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因为对先秦贵族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只是,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兴起,“礼”又成为春秋时代诸侯们争霸的工具,又具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强调“师出有名”,因为按当时的礼法,战争是惩罚有罪的国家,属于最高等级的刑罚,所谓“大刑用甲兵”。《左传》以用词精当闻名,其对战争性质有严格区分:“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师有钟鼓”指有正当的出兵理由。所以在春秋时代经常可以看到大国为发动战争而找各种借口,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对方“无礼”。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还硬要出兵,那就是“侵”,轻则招来各国的指责与孤立,重则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不告知对方而悄悄出兵则更为恶劣,称为“袭”。反过来,一些小国或弱国面对兵临城下的困境时,也要寻找机会利用“礼”来避免战火,凭借“有辞”迫使对方退兵。
由于春秋时代社会变化的急转直下,各种“非礼”“不礼”“无礼”“失礼”行为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当礼制所依附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都已被破坏和摧毁时,礼本身也就只剩下形式而已。正因为如此,有历史学家评价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其守礼往往是做表面文章,只注目于某些仪节,而实质上却感兴趣于僭越。”
(取材于《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第2期张不叁相关文章)
1. 下列有关春秋时代“礼”的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 要素,广泛存在于春秋时代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B. “礼”和“宗教”,都是春秋时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C. 春秋时代邦国之间关系如何,取决于是否能以“礼”相待。
D. 钱穆的认识表明,春秋时代的一切都应该用“礼”来概括。
2. 下列文字表述,不包含“礼”的应用的一项是( )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B.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诗经•周南》
C.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作为一整套社会秩序,可以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B. 礼的核心思想,与儒家的忠、孝主张有相通之处。
C. 社会环境出现大的改变,礼的内涵也会出现变化。
D. 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礼也终将彻底消亡。
4. 礼在春秋时代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整合相关语文知识。(6分)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人类控制自然进程的描述,使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分析人类行为的价值。
B. 在他还是一名小学生 时候,他完全没有想到他的生命要与人类的太空行走。
C.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D. 就如何安排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议程及后续影响,他一一作了说明。
6.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主张恢复人的“天然本性”境界。
C. 《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作品塑造了旧时代的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
D. 《变形记》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其中人变虫的情节富于象征意味。
二、课内文言女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本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