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67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学界长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生与发展,在西方强势话语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很多时候只是亦步亦趋地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译介与搬运,抑或是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为其作注解。因此,西方美学不仅是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学科形态的主要依据,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大厦的建造基石与主体结构。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以及本土理论建构的乏善可陈,致使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并非真正的“中国的美学”,而不过是“西方美学在中国” 。
  应该说,上述观点对20世纪中国美学思想原创力不足、身份标识性不强的问题与症候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诊断。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一看法不仅忽视了中国学者不断尝试从西方美学话语影响的“焦虑”中突围,并主动寻求本土性美学理论建构的长期努力,而且未能充分注意到中国学者译介和借鉴西方美学话语时,结合中国现实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之所进行的取舍、改造与转化。可以说,任何一种理论在经历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形态、内涵或指向的变迁。由此,20 世纪中国美学绝非简单的“西方美学在中国”。
  回望中国美学现当代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紧跟中国美学先驱王国维、蔡元培的步伐,在介绍、阐发西方理论话语的同时,都曾积极地尝试与中国固有之文艺材料、传统的审美经验等嫁接、融合,并为中国美学理论话语构建与主体性生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理论贡献。但受制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及现实境况等多重因素,他们在美学的学科建制、理论建构等方面不得不参照西方先在的模式与方法,他们有限的理论创新相较于西方的强势话语而言,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不过,他们有意识地接续传统、自觉利用本土美学资源进行理论话语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为中国当下的美学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与路径。
  冯友兰曾言,哲学研究有“照着讲”和“接着讲”之分,  “照着讲”侧重对已有思想的再现与解释,  “接着讲”则重在新思想体系的创造与建构,二者不可偏废,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叶朗由此进一步提出,人文学科的创新必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必须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具体到中国美学,要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由此,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需要立足和观照中国当代审美现实,更需要在前人的美学思想基础上“接着讲”,应当有效连接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美学传统。具体来讲,既要接续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和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更要接续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美学”前史及源远流长的中华古典美学传统。
  刘纲纪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指出,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不可分割,因为中国哲学思考的核心始终是如何达到高度完善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具体化为可直观或情感体验的对象之时,便指向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在他看来,无论是儒家的“里仁为美”  “充实之谓美”,还是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的“逍遥游”状态,皆倾向于将摆脱了外在物质束缚与内在欲望强制之后的自由审美境界视为高度完善的道德境界。某种程度上,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合一,便构成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最大的不同,并由此派生出了美与善、情与理、直觉与理智等相统一的突出特征。
  概括地讲,区别于西方美学的真、善、美分离传统以及偏重对美与艺术的本质等抽象问题的辨析和体系化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国美学更注重对美与现实人生、道德完善及生命存在之间内在关系的思索,多散见于古人对自然山水、日常生活及艺术创作等的直觉、感知与体悟之中。换言之,中国美学的边界从一开始便超出了纯粹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其关涉宇宙、社会、人生及文化艺术等诸多问题。在形上与形下、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等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主导之下,中国美学兼顾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追求真善美的整体贯通,趋向于美善相济、天人合一的高度自由人生境界。不止如此,中国古人在以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评价,既有客观的诊断,也有失之偏颇的一面,忽视了中国学者的付出与努力。
  B.西方美学的学科建制、理论建构都早于我国,并占有强势的话语地位,这使得我国现代美学理论过度依赖西方的相关理论。
  C.对中国美学而言, “接着讲”就是要立足和关照前人的美学思想,接续中华美学古代和现当代的经验和美学传统。
  D.中、西方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美学将真、善、美三者分离,而中国美学则将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合二为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美学学者对西方美学理论亦步亦趋,思想原创力不足,身份标识性不强,因此被诟病“西方美学在中国”。
  B.冯友兰针对哲学研究提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观点,同样适用于中国美学研究,二者不可偏废。
  C.中国美学关涉宇宙、社会、人生及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由此孕育出包罗万象的中华美学精神。
  D.借助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有望突破西方美学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古人艺术创作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莫能胜之。”
  B.刘勰《文心雕龙》:“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C.郑板桥《板桥题画》:“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D.王国维《人间词话》:“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4.文章反驳“西方美学在中国”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当下,我们应怎样来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鹿回头
  蒙福森
  相传,在高良村后面不远的灯盏山上,有一处佳穴——鹿回头。远远望去,那座山头就像一头奔跑如飞的麋鹿,飞越了千山万水,突然间停了下来,回头眺望,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明朝,有一个风水大师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