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990字。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木叶”与“树叶”语义相同,但诗人把木叶看作独立意象来运用,而不把木叶看作树叶之属,这主要与其独特内涵相关。
  首先,木叶蕴含着悲秋的意味。木叶有落叶的因素,屈原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木叶的内涵奠定了基础,“木叶下”即“落叶”。而落叶常与秋季联系在一起,秋季是众芳凋零的萧瑟之时。朱熹说,“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秋季万物由盛而衰,形成肃杀寒凉之氛围,最易引发人们悲愁凄凉之感。景色肃杀的秋季总是给人留下悲愁之感,秋风中袅袅飘落的树叶,更是给离人心头增添一分悲愁。于是作为秋季典型景物的落叶,自然成为这种肃杀季节的代表,凝聚起悲秋的意味。
  其次,木叶带有疏朗的秋季气息。“木叶”比之“树叶”在词义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内涵上有天壤之别。林庚先生认为这种独特效果产生于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即与“叶”属性相互排斥的“木”在很大程度上暗示出落叶的意味。“木叶”在组合形式上虽是“名词+名词”的模式,但其在意义生成上表现为“形容词+名词”,这种意义生成于人们长久的社会实践和心理经验积累。“木叶”中的“木”一方面指明叶的植物属性,是树木的叶子而非草叶,另一方面还对“叶”做出具体的形态修饰:焦黄的颜色,干燥的质感。林庚认为木叶在形象上既含有落叶的因素,又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样的说法是很恰当的。
  总而言之,木叶意象内涵的生成离不开自然环境与心理文化。一方面,作为物候现象的落叶确实会在萧瑟的秋景中给人以悲愁之感;另一方面它的词义生成具有特殊性,“木”不仅指向“木”这一名词,同时还指向“木”所具有的特征,如其颜色、干湿,以及一切我们通过感官所能获得的信息。于是在这里“木”就从一个名词化成了具有广泛形容意味的词,其身上那种落叶飘零和枯燥感更加明显,木叶也成一个范围比树叶更广的意象。
  (摘编自何继恒《唐诗木叶意象发微》,有删改)
  材料二: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沿用“木叶”而不随着以“树”代“木”的文字之变改用“树叶”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诗家语”(还不限于诗词之中)讲究有“出处”有“来历”,既然前人——特别是像屈原这样伟大的前人有了这样的说法,自然就“一用再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木的颜色、干湿等特征,以及我们感官所能获得的信息,使得“木”成为了形容词,“木叶”也生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
  B.材料二,作者引用冯延巳“高树鹊衔巢”和柳宗元“早梅发高树”的诗句,旨在说明“高树”不一定饱满,“饱满”与“树”无必然联系。
  C.林庚先生认为“木叶”之“木”带有落叶之感。材料一与之持相同意见,材料二认为“叶”不一定是“树叶”之省,只是音节的需要。
  D.对于诗人为何偏爱“木叶”,材料一认为这与“木叶”本身具有的独特内涵有关,材料二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习惯沿用,与使用语境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材料一可知,陆游《落叶》诗“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其“木叶”即落叶,含作者悲秋之意。
  B.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虽然有“木”,但根据语境,应是繁茂的大树。
  C.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持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从论证方法上看却基本一致,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
  D.材料一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结构完整。材料二先指出对方错误,后提出自己观点并论证,思路清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
  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C.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张耒《风流子》)
  D.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刘沧《晚归山居》)
  4.根据以下要求,谈谈材料二是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
  部编版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单元任务”中,提出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三条要求:①要对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②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③要考虑到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理顺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