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生态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董仲舒和荀子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拥有独到的见解。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君主有德,人心向善,感动天地,天下便有祥瑞现象出现;君主无德,人心向恶,激怒上天,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警告人们,要人们自省。《荀子•论礼》中也提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一旦天地遭到破坏,万物都无法生存。“天人合一”的思想放在今天意义更加明显,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出现很多重大自然灾害,提醒人们,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
“仁”学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另一个核心。孔子把“仁”作为自然界最高道德原则。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仁”学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思想相一致。《后汉书》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儒家的“仁”学理念引导普通民众把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提升到道德的层面,对于后世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扩展了人类道德的范围,给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供了理性的思维和启发,即提倡生态道德,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世间万物。
(摘编自孔凡洪《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这一重大考验,人们总会自觉返归传统,努力从中寻求救助。儒家的生态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对于如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自然观”有其悠远的思想渊源,其发端是从《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其产生基础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两者之间是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
B. 材料一依据孔子名言,论述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这与材料二中孟子对人与自然的观点一致。
C. 材料二指出,儒家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认为人与自然的地位不平等,有一定的局限性。
D. 材料二认为,《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这跟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有关。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维持生存,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生产。
B. 随着时代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彼此都是客观、实在、有规律的。
C. 如果能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望,更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彼此相辅相生、和谐共处。
D.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也能成为以生态观为价值取向的审美对象。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围绕儒家生态观中 “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两个核心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一运用对比,既强调人们要自省,君主应有德,也把事理说得更透彻和全面
C. 材料二第五段,主要论证孔子、孟子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然界以及存在的价值意义。
D. 材料二对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等问题,论证逻辑严密、分析透彻。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了很多儒家名言,请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袋香水梨
李伶伶
赵先生中午从单位回家取东西,从家里出来关上门后,才想起忘了拿钥匙。这时朋友来看他,送给他一袋香水梨。赵先生进不去屋,就把香水梨放在了楼梯拐角。赵先生住的是电梯楼,住户一般都乘电梯,很少走楼梯,所以楼梯拐角隐蔽又相对安全。
晚上赵先生下班回来,去楼梯拐角取香水梨,发现香水梨不见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