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6400字。

  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情”一词,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李普斯认为,欣赏美是共情的过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美好事物上,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一种自我融入的感觉。而这种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共情”与“同情”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也经常产生混淆。我们先从定义上来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有研究者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情感表现;而“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分担、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同情”多发生在他人处于不幸时,而“共情”还可以发生在他人快乐、嫉妒、焦虑甚至是愤怒时。
  “同情”蕴含着对他人的怜悯,暗示着同情者的境遇似乎高于被同情者;而“共情”意味着认可他人的感受,暗含接纳和信任,暗示着共情者与被共情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同情”与“共情”所导致的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情”常发生在个体看到他人痛苦时,所产生的情感会导致自己有一种采取行动的欲望,希望能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不适。如看到受灾的人,人们通过捐钱来缓解自己的难过之情。同情者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无效。而“共情”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验其需要,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取材于官锐园、赵晶等的相关文字)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情和共情都涉及面对他人处境时的情绪感受。
  B. 较之于同情,共情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生。
  C. 共情发生时的双方关系要此同情发生时的平等。
  D. 共情者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文最能体现“共情”的一项是(    )
  A.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B. 齐大饥。有饿者……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礼记•檀弓下》)
  C.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观察到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时,会自动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让人们在大脑中模仿对方,进而产生与他人的发音、表情、姿势或行为同步的趋势。这就是共情产生的神经科学基础。
  有科学家从沟通行为的角度将“共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的共情。这一阶段,共情者关注或感受被共情者的痛苦,并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形式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被共情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只有在理解对方情绪时,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活。
  B. 共情者可以通过语言、目光、行为等来表达情感。
  C. 被共情者的身体因深入表达情绪和想法而更放松。
  D. 共情双方不断地互动,有助于他们共同应对困境。
  4. 根据两则材料,分条概述“共情”的重要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D.“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注意是“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而不是“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可缓而不必求者,天下之常才;不可缓而必求者,天下之奇才也。盖事变出不测者,非常才之所能丁,而必济之以奇才。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必求之至、蓄之素也。譬之医家之蓄物也,虫鱼草木之剂,出于市之所易得者,不必蓄也;至于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