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3491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蔡美云、张含、宗波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3分)
  A.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王充)
  B.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
  D.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得益于众多古代文艺观念对传统文化品格的塑造。
  B.《论语》中对学《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对文治目标的重视。
  C.虽然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有较大差异,但中西方文论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D.要找出文学成立的核心观念和发展的主线索,中西方都须选择各自的传统文艺观。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明打算写一篇有关先秦文艺观念的学术小论文,老师建议写作核心应该关注其中的治国方式和教化方式。
  B.学校筹备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动,你建议可以开展“古文运动”经典作品诵读活动。
  C.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以推知在汉代到中唐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文胜于质”的骈体文在文坛大行其道。
  D.文学文化学者应具备的共识是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就可以回归中国本体,建立中国话语。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观念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重申观点。
  B.材料一中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材料二以“树”喻文学研究中心,以“根须”喻其边界,都形象地论证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C.两则材料都把“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作为论述内容的中心,但是侧重点不一样。材料一侧重于文艺功用,材料二则是侧重于文学研究。
  D.两则材料在情感态度上都表现出一定倾向性,都提到了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用扬弃的观念来发展新时代中的中国传统文艺观念。
  5.结合材料一,分析唐太宗“文以载道”观念的具体体现。(6分)
  ①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②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分析】“……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材料一强调“文以载道”要矫正“文胜于质”的弊病,摆脱对技巧、文辞的偏执。“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唐太宗认为扬雄、司马相如和班固的汉大赋,文体浮华,起不到劝诫作用,不应该载入史册。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材料一提出“文以载道”的观念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唐太宗认为身为君主,德行比文章要重要得多。“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他认为如果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竟不许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