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80字。
安徽省亳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发明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随着农业社会的建立,远古时期的农民需要从事松土、播种、收获等繁重的劳作,比采集渔猎者更辛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田间劳动,生活更乏味;辛苦的劳作还带来身体上的多种疾病;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一种或几种作物,导致食物结构单调,造成营养不良。使人类体质下降等等。总结上述一系列现象后,有学者提出远古时代的农业革命是一个骗局或者陷阱。
农业的发明的确产生了以上诸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和过程性的,并不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心内容,农业的发明的实质和后续结果无疑是有利的。农民虽然劳作更辛苦,但他们的资源开发效率大大提高,是采集渔猎者所不能及的,同样养活一个五口之家,采集渔猎者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域,而农民只需要几十亩土地;农民虽然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田间劳动,但他们的集中劳作能够积攒出一段较完整的农闲时间,有整段的较长时间可以进行其他活动。反观采集渔猎者,虽然可能一天只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就能收集到满足一天需要的食物,其余时间用于娱乐。但是,这些空闲时间是分散的,每天都要被搜寻食物的工作打破,很难形成专心于某一事务的整段时间。而关于人类体质的变化和相关疾病,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考虑的是,在原来的采集渔猎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流动,很多体质较弱的人,较早就被不稳定的环境和生活自然淘汰。寿命较长的是原本体质较好的那部分人,他们大概率会呈现出较为强壮的特点,但这并不是采集渔猎生活带给他们的。同时,较短的寿命也使许多由衰老带来的疾病来不及表现出来。但到了农业社会,稳定的食物供应和良好的定居条件,使体质较弱的人摆脱了严酷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自然淘汰,长期生存并参与繁衍。人均寿命增长,由衰老带来的许多疾病才得以表现出来。所以,从表面上看,农业社会人们的体质似乎下降了,而且疾病增多,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弱者幸存和寿命变长造成的一种假象。
农业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直观效果很多,最明显的是集约型生产与粮食产量提高。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生产是更集约的生产模式,效率更高。人们可以把精力集中于田间,通过精耕细作,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收获更多的食物。农业的发明,使人类得享资源的丰富性和生活的稳定性,二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放弃原来的采集渔猎生产方式,转化为农业生产者,最终形成全球性的农业化浪潮,进入农业社会,并最终进入文明时代。
(摘编自徐义华《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材料二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起源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农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 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B. 农业的发明使资源丰富、人们生活稳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
C. 农业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真正的“生产者”并不是农民。
D. 工业文明中的“自动化生产”,实际上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的客观改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采集渔猎相比较,农业生产大大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更容易养活人们。
B. 农业社会人们看似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其实这在相当程度上 一种假象。
C. 改造自然的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要努力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D. 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看似回归历史,实际上是脱离了新时代。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项是( )
A. 人们开始发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的存在,是整个自然界的主宰者。
B. 人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主体,喊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
C. 确立自然不可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的哲学。
D. 人类自觉帮助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努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4. 材料一驳斥“农业 发明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一观点,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材料二中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盼望羊羔儿 刘庆邦
吃过早饭,我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羊看见麦苗有些兴奋,伸着嘴想吃。每当羊的尖嘴利牙刚要碰到麦苗时,二姐使劲一拽绳子,就把羊拽开了。
这只羊是只半大的母羊,是麻闺女儿姑借给我们家的。麻闺女儿姑并不是我们的亲姑,而是一位堂姑。爹去世后,一些回娘家走亲戚的姑姑们,都会到我家陪我娘流一会儿眼泪,并说一些劝慰的话。在我的印象里,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对我们家有过实质性帮助的姑姑就是麻闺女儿姑。用现在的话说,麻闺女儿姑对我们家的帮助是有限的帮助。为什么这样说呢?她不是把母羊送给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