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70字。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 古典诗歌(1)
设计:张庆军
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里面有这样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风骚”指什么呢?“风”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骚”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这两本书是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史书记载,我国周代推行“采风”制度:初春时节,采风的人就开始敲着木铎,走在各处道路上采集歌谣,然后将这些歌谣献给朝廷。这个制度对灿烂的先秦文学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诗经》中的作品,特别是“国风”部分的作品,其思想内涵深刻、丰富,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我国会产生这么伟大的作品呢?这跟社会思潮演变有紧密联系。
史学研究指出:在殷商时代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进行的是关于“帝”、“上帝”、“天”或“皇天”的讨论。到了西周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已经从殷商灭亡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了民心之向背、民众力量之强弱是社会能否长安久治的关键。重人事、重民事的思想开始萌生。思想家、政治家从社会演变中发现人的力量,重新思考天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伴随着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等人文主义思潮在春秋时期勃然兴起。
走近《诗经》,我们会真切体会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受在春秋时期开始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时也会体会它艺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静女》自读探究,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三、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四、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