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0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本卷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其成功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戏剧家、电影家的夏衍,在这篇报告文学力作中熟练运用戏剧创作的艺术技巧,使得作品结构精巧、人物典型,忧愤深广、撼人心魄。
在《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作家不动声色地运用了古典主义戏剧中的“三一律”理论——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包身工》的故事讲述就选取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同一个血汗工厂,情节服从于帝国主义残酷榨取包身工最后一滴血汗这个主题。正如法国戏剧家布瓦洛所说,“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包身工》正是基于时间、地点、情节的高度统一,搭建了作品严谨真实、集中凝练的艺术结构,为展现底层苦难人物和唤醒民众的宏大主题提供了戏剧化平台。
文学的生命在于“画魂灵”,戏剧的特长在于塑造舞台上“活的魂灵”。夏衍作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戏剧作家,将戏剧艺术投射到报告文学作品之中,突出地运用“人像展览式”形象刻画技巧。一是善于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人像展览。作品描绘的人物群像极具典型意义,如“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们在破口大骂中起床”;“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而作品描绘的典型人物又极具“展览”价值,如“芦柴棒”“小福子”,人物形象悲惨得不忍直视。二是善于运用特写式描摹进行细节展览。作品写包身工的身体素质时突出了三个细节:“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写车间环境的恶劣时,“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地在空中飞舞的花絮”,“头发、鼻孔、睫毛和每一个毛孔,都是这些花絮寄托的场所”。细节的真实,让读者对身处地狱的人物形象过目难忘。三是善于采取极具冲击力的技法进行立体展览。作品在画面感、形象感、音乐感方面的塑造极具冲击力。如给家里写信求救的无名小姑娘遭受非人摧残的场景:“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从群体到个体,作家如同一位布展大师,把最典型、最直观、最具摄人心魄的形象勾勒出来,直击观者的心灵。
戏剧的最大魅力是“戏剧性”,即矛盾冲突越集中、典型,越不可调和、难以解决,越能激起观众的高度关注。《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以其一针见血的议论、痛彻心扉的感悟和唤醒国民的呐喊,深刻反映了包身工的悲剧之源,其揭示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与被剥削压榨者的矛盾,达到了人神共怒的程度。作家对受压迫受迫害的同胞给予无限的同情,站在反帝反殖民反阶级压迫的高度,运用先进思想理论分析苦难形成的原因,把帝国主义同被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形象深刻地揭示出来,放在聚光灯和显微镜下观照,从而唤醒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的良知与反抗,去解救那些“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从而获得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包身工痛苦、寻找包身工苦难因由、选择呐喊奋起之路、誓死推翻万恶旧制度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而作品感染力的生成,戏剧性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
(摘编自孔林玥《报告文学<包身工>中的戏剧元素》)
材料二: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优势之所在。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它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现实的重大问题,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关怀百姓大众,给人无可替代的新闻真实感与纵深感。夏衍说过:“报告文学不但不能虚构,我认为,甚至连夸张也是不允许的……作者如果认为写报告文学有困难,可以写小说,绝不应该在报告文学作品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衍的《包身工》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因为作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创作时熟练运用了戏剧创作的艺术技巧。
B. 《包身工》遵循“三一律”理论,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的一个血汗工厂,围绕包身工被帝国主义残酷压榨干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C. 《包身工》这部作品感染力极强,所以能揭示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特别是人神共怒的帝国主义与被剥削压榨者的矛盾。
D. 同是讲求真实,但报告文学和小说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要求事实是能经实际验证的,后者必须是事实不存在且符合情理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的创作中,借鉴戏剧的特长,以“人像展览式”形象刻画技巧塑造出舞台上“活的魂灵”。
B. 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包身工》都极力去展示那最典型、最直观、最具摄人心魄的形象,从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C. 夏衍认为创作报告文学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不能虚构甚至夸张,作品要讲求独立的审美品格和社会功能,才能打动读者。
D. 只有在遵从像新闻事实一样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能有所作为,因为真实是报告文学创作不能逾越的底线。
3.下列对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指出夏衍创作《包身工》成功的原因有戏剧元素运用娴熟,观点准确鲜明。
B. 主体部分从戏剧创作理论、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等方面逐层深入进行论证,条理清晰。
C. 翔实的材料和睿智的理论,例证法和引证法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使论证充分有力。
D. “一针见血”“痛彻心扉”等词概括出《包身工》的批判程度和影响力,体现了议论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4.2022年,新冠病毒在我国多个省份再次多点爆发,各行各业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病毒,力争早日实现社会层面动态清零。如果以“在路上——我身边的抗疫行动”为题写一篇报告文学,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角度谈谈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A项,原因解释不当。材料一提到了夏衍熟练运用戏剧创作的艺术技巧是《包身工》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材料二第一段提到这篇作品富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是其材料和描写的真实性。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其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原因。C项,因果倒置,从文中“作品感染力的生成,戏剧性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戏剧性ˈ,即矛盾冲突越集中……”看,此处的“戏剧性元素”应是指戏剧矛盾冲突,是“因”;“感染力极强”,是“果”。D项,原文说“小说创作中……虽在情理中,事实上却不一定存在过……”,故“必须是事实不存在”表述曲解文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风骤雨(节选)
周立波
天刚露明,屯子里远远近近的雄鸡的啼叫还没有停息,工作队的人就一个一个地出门去了。他们分头出去串门子,找小户,约好下晚回学校汇报。都带了些钱,到哪家,吃哪家,算钱给他。
小王一走进穷苦人家里,就无拘无束的,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似的。他们唠起闲嗑来。起始,赵玉林光听小王一人说,往后,看到小王懂得好多地里的事情,赵玉林寻思:“他也是庄稼底子。”这样一想,赵玉林就不拘束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