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3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而《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灯谜酒令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等,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红楼梦》通过情景交融创造出诗词和画卷结合为一体的优美意境,将作品所表达的爱情和对生命的追求加以文学化、诗歌化。如第二十六回,黛玉被宝玉的小丫头们关在门外,正悲伤难过,恰巧柳枝花朵上的鸟儿啼鸣,听闻此声,不忍再听。“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这几句诗便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品后半部分,贾府开始走向末路,文中在此阶段对凄凉的环境氛围时常刻画。贾母带着一家老小赏月之时,“夜静月明,笛声悲怨”。这样的场景和氛围下,史湘云吟诗道“寒塘渡鹤影”,林黛玉紧接道:“冷月葬花魂。”此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凄凄凉凉的夜色,更是对故事情节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暗示,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让人觉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从每个人不同的诗歌出发,就可以很明显地将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进行区别。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 两人一动一静,一个外向一个内省,一个积极一个悲观,在她们不同的诗词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些悲情的诗句都是林黛玉所写的,体现着她内心柔弱的心理,渴望爱情,而绝不可能是薛宝钗所言。
《红楼梦》中出现的诗词也都有着深刻内涵。第八回写道:“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一块补天剩下的顽石,后来幻化为贾宝玉,去体验人世间的五味,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空空如也。这样的结局,体现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鲜明地表达了曹雪芹从自身得到的感悟。“由一家及千万家”,曹雪芹通过以点带面,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折射出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个贾府。曹雪芹本身就体验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巨大变故,因而对其中内在规律了然于心。钟嵘《诗品序》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作者在书中也深切地感叹道:“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贾府最终彻底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摘编自代明玉《〈红楼梦〉中的诗词探微》)
材料二:
《红楼梦》中有一部分诗词属于休闲娱乐诗词,它们多出自府中女眷或是贾宝玉之口,虽然不及正统诗人,但是也包含着较为独特的魅力。
饮酒宴会诗。在《红楼梦》中,对休闲娱乐活动的描写多为饮酒宴会。在这些聚会中,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诗词创作。例如,第二十八回,冯紫英邀请多人来家中喝酒,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除赞诔偈语、辞赋联额等外,单就诗歌来说就有多种形式,文体形式丰富多彩。
B. 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有力证明,书中一些情境的成功塑造,使小说更具文学性。
C. 《红楼梦》中补天顽石幻化成人形,在人世走一遭却最终落得空空如也,主要反映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
D. 薛蟠在宴会上作的酒令,与其他人的酒令形成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文化修养、品行等方面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备众体”是我国传统小说创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而《红楼梦》真正实现了“文备众体”这一特点。
B. “忽喇喇似大厦倾”有着深刻的内涵,暗示了贾府的悲惨结局,体现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
C. 《红楼梦》中休闲娱乐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有些诗词能够体现封建贵族公子小姐高雅休闲的生活。
D. 两则材料以《红楼梦》中诗词为论述对象,大量诗词的引用增强了说服力,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性。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论述的诗词范围的一项是( )
A.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咏白海棠》
B.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薛宝钗《忆菊》
C.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D.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史湘云《如梦令•咏柳》
4. 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诗词在《红楼梦》中具有的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点石成金”的理解及其给我们在写作上带来的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主要反映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错,原文“这样的结局,体现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鲜明地表达了曹雪芹从自身得到的感悟”,并非虚无主义思想。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王子
干子豪
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
“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
“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