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20730字。
2023-2024-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这使得文化进入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 “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进行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 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 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的,孤立和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的,这两个特点是相对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 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 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 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 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
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 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 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一的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原文“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只有文化样态会受社会结构影响而改变,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