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970字。
漯河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吗?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中国的一些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
B. 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
C. 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
D. 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B. 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
C. 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D. 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
3. 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B. 《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
C. 《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
D. 《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
4. 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 漯河一高中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许慎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步骤 主要做法
第一步:制定方案 ①
第二步:开展调查 ②
第三步:整理分析 描述所选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交流比较 ③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许慎文化风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六至八段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江村只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中国的一些农村,解剖江村只能了解这一种类型的中国农村。他认为类型比较法有可能让我们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错,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了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著作的评价,接着引用埃德蒙评论费孝通著作的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皮囊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