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790字。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篇来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
  (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材料二:
  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
  B. 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
  C. 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
  D. 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B.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
  C.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
  D. 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B. 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
  C. 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
  D. 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4. 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   )
  A. 比喻论证 B. 对比论证 C. 因果论证 D. 举例论证
  5.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A.“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错误,偷换概念,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
  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错误,原文是“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D.“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揣摩不出的,再给予帮助,而且教师不需要将文章一篇篇讲解给学生听。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