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30字。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1.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泰安 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多平方,少圜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泰山之阳”中的“阳”是南面的意思。
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谥号。
D.“戊戌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崖限当道者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7.下列有关《登泰山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攀登泰山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
B.本篇游记在写景方面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将泰山的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
C.文章开篇交代地理环境,手起刀落,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
D.在从京师到泰安路程的描写中,作者连用“历”、“穿”、“越”、“至”四个动词,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形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登泰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所见的美景。
9.《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________”。
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1.《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太阳如朱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孔子登泰山,想必会边走边思。边走边思,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①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