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280字。
林芝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学业水平监测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讫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根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选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
材料二: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现实道德实践中,都可以发现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说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因果联系。
B. 材料一谈到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C. 材料二谈到利益或互利是人类道德行为和现象的客观基础。因而,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人们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动机。
D. 材料二谈到,儒家学者的代表孟子认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扩大并充实它们,“四端”就会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谈到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B. 材料一谈到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会推己及人,完全认同他人的痛苦。
C. 材料二首段列举了非功利道德的诸多行为,意在引出论述重点:人的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源自人性。
D. 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基本持性善论的观点,这与西方伦理学的认识有所区别。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母亲哺育自己的孩子,无私地爱他们,无论他们是听话的、聪明的、还是淘气的、智力低下的。
B. 方志敏、江姐等无数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殒身不恤。
C. 古罗马帝国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论”。
D. 古代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
4. 材料三末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培根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张冠李戴,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B项,“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是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的。
C项,材料二第一段指出:“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
D项,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有关,是孟子的看法,表述无误。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