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10字。
9.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木叶”(节选)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是因为它们的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意象不够唯美。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字,所以诗人作诗时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在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有关“落木”的诗句,是脱离屈原的《九歌》而自创的。
D.古代诗人们对前人的成果进行继承和发展,使得其新创作的诗歌具有创造性、丰富性。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举谢庄等诗人的名句,是为了表明“木叶”是古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第②段以疑问句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C.举杜甫《登高》中使用了“落木”一词的例子,表明其具有大胆的首创精神。
D.引用诗句,表现古诗中常用“树叶”“叶”“木叶”,而不用“树”的文学现象。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叶”和“树叶”原本是相同的概念,但在诗歌中却生发出了不同。
B.我国古代诗歌从大量地使用“木叶”一词发展到使用“落木”。
C.诗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把文字洗练拿来当作某个字单独使用的理由。
D.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只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