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3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10月)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学习诗歌单元,班级开展了以“追光”为主题的诗歌读写活动,请你参与。
  积累璀璨的诗
  ◎为什么要读诗(19分)
  有些同学认为诗歌难背又脱离生活,为此,班级举办“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沙龙活动,小希做了沙龙实录,并进行了一些整理和思考,请认真阅读,协助她完成。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主持人开场】有人说,诗歌是一种语言的隐藏机制,是文学最优雅的表达方式。诗歌于有限的篇幅里传递无限的可能。在中国古代,创作诗歌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技能,是走入大众视野的绝佳路径,是开启仕途的重要手段。但行至今日,世界日新月异,生活智能化迅速消解了诗意,群体的脚步日趋增快。那么,现如今,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呢?请大家探讨交流,踊跃发言。
  【发言集锦】
  甲组发言:我们组认为,(1)______。千百年来,无数诗词歌赋,一路滔滔奔涌,大自然的万物仿佛皆可用来承载真情。跟着李白,读月,想到“故乡水”,听到“捣衣声”;跟着余光中,读雨,听到“挽歌瓦吟”;跟着刘禹锡,读船和树,想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借自然之物,传递了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确是情之所托。不仅如此,诗歌还能滋润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比如,______。最终我们有缘在绝美诗词中与之相遇,有缘与古人的心灵相通。
  乙组发言:我们小组认为,要拿好的诗歌来读,否则就别读。大家请看本组PPT材料,钱穆先生在《论诗》里对左边这段作过解释:“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王维的诗就不同,明明是孤寂、辽阔的景致,却能从“直”与“圆”升华出慷慨来,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可见,好的诗,诗里有人,而且是高雅的人。(2)______。
  丙组发言:我们组觉得,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它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在诗词曲赋中,我们感受到《诗经》的君子好逑,《楚辞》的魂兮归来;魏王的老骥之志,丞相的鞠躬尽瘁;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西北望,射天狼”的决心,“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忠诚。叶嘉莹先生说:“诗歌,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这诠释了诗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3)______。
  【主持人结语】泱泱华夏,文脉传承。历史的长河,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辉。我们在诗词歌赋中,(jí)①______取精神力量。我们学会了以博大胸怀宽宥他人的错误;我们学会了在困境中迎难而上,不会为自己的逃避找冠(miǎn)②______堂皇的理由;历史文人们的精神灌(gài)③______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生活如春花般鲜(yán)④______。接下来,我们也一起读诗吧。
  【收获】我们为什么要读诗?______。
  【附录】各组PPT材料
  乙组PPT出示材料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读王摩诘诗后)香菱笑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选自小希《“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沙龙实录整理稿》
  1. 小希在记录主持人结语部分时,①②③④处的字不会写,请帮她填写完整。
  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4分)
  2. 下列语句来自甲、乙、丙三组代表的发言,请根据各组的发言内容,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1)(2)(3)处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3分)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A.诗是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表达。
  B.诗歌,深深刻上了文化烙印,伴随着我们成长、独立。
  C.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我们读好的诗,就能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用诗人的智慧和趣味洞悉自己的内心。
  3.小希在整理时,发现甲组在论述“诗歌还能滋润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时,论据不足,请你为该组补充两个论据并简要论证,使该组的发言更有说服力。(6分)
  论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希想在【收获】处写下思考,请你结合文章,联系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帮助她完成。(120字左右)(6分)
  重逢微光的诗
  ◎如何读古诗(12分)
  5. 为了读懂古诗,小希参与了“诗词的传承”探究活动,从中发现了诗歌间的关联。(6分)
  “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周啸天
  (1)温庭钧《商山早行》:“_______,______。”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分)
  (2)欧阳修《醉翁亭记》:“______,______。”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认得醉翁语,山色有中无。”(2分)
  (3)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与李白《行路难》:“______,______。” (2分)
  我的思考:
  6. 小希参加了“咏史怀古诗”阅读策略研讨活动,试着运用阅读策略读懂古诗。(6分)
  “咏史怀古诗”的阅读
  作品 策略解读:寻找古今共鸣点→作者情感
  《长沙过贾谊宅》 贾谊:(1)______,______。(古诗句)
  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郁郁不得志。 借贾谊的被贬暗寓刘长卿自己两遭贬谪的悲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