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2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24.10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突破万有引力进入无垠太空是一个难题,但是都已经进入太空了,出舱岂不是应该像走出家门一样简单吗?这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每一位宇航员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毋庸置疑。每一次出舱,都是需要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以及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两个“窗口”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分别是“宏观时间窗口”和“具体出舱时间窗口”。具体出舱时间窗口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那就离不开能源约束、空间环境、气象条件、天地作息这四大要素。
  其一是能源约束,天和核心舱单舱飞行期间以及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一字构型飞行期间,为了不妨碍机械臂工作,太阳帆板暂时停止跟随太阳转动,需在合适的太阳入射角范围内,才能保障能源供应,因而对出舱活动窗口选择产生了约束。
  其二是空间环境,根据南大西洋异常区特点以及我国舱外航天服屏蔽能力实际,结合太阳质子事件和地磁暴发生概率预测结果,避开空间天气事件,并进一步根据空间站组合体运行轨道,对出舱活动窗口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其三是气象条件,太空中的出舱任务能否圆满完成,与地球上的气象因素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因为出舱活动期间,控制中心和航天员之间由中继卫星提供测控通信支持,由于中继传输数据量很大,需要避免在传输过程中受到雨衰(电波进入雨层中引起的衰减)影响导致天地通信受到干扰。
  其四是天地作息,空间站大约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轮“日夜交替”,为了保障航天员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好选择北京时间的白天进行出舱活动。
  (摘编自北京科学中心《航天员完成一次太空漫步,总共分几步?》)
  材料二:
  2024年3月2日13时32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三名航天员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地球是人类的生命摇篮,当人类走出摇篮,又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存呢?中国航天人又利用了哪些黑科技来保障3名航天员的“荒野求生”顺利进行呢?
  人类有各种各样的载人航天计划,形式和任务都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太空中航天员具体出舱活动窗口选择,会受到能源约束、空间环境、气象条件和天地作息等四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B. 为了避免受到雨衰影响导致天地通信受到干扰,宇航员的出舱活动应尽量在北京时间白天且气象条件良好时进行。
  C. 在太空活动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处理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维持密闭舱系统的可持续性。
  D. 生物再生保障系统已经在突破“人—植物”两生物链环局限方面取得进步,实现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的生态系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太空探索中,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科研团队的综合策划与安全保障同样也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B.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活动不能脱离密闭舱系统,因为该系统不仅能有效防辐射,还能在舱内营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空气压力环境。
  C. 在太空生存所需的物资重量巨大,而且目前仅能依赖从地球携带,难度大。因此,原位循环再生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至关重要。
  D. “月宫一号”试验成功实现了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标志着人类太空生存技术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为未来太空探索奠定基础。
  3. 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直接支撑“太空环境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挑战”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长期居住在太空的人会出现渐进性骨质流失,但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每天仅花半小时锻炼,可以消除对抗肌肉萎缩的影响。
  B. 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虽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数据,但在火星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探测器的维护和生存面临着极大困难。
  C. 飞船舱内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会与人内脏产生剧烈共振,直接威胁航天员生命。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后,火箭突然与飞船强烈共振,持续26秒。
  D. 随着卫星通信系统的完善,人们享受到便捷通信服务,但太空中高辐射和极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卫星寿命和性能构成严重威胁。
  4. 材料二前两段中使用了“荒野求生”“致命题”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论述效果。(4分) 
  5. 我国力争把地球环境“搬上天”,为航天员撑起生命“保护伞”,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在太空中,我国在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生存需求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