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16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
  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也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人唾骂,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常听有人埋怨:“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从而在静穆的观照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合。这种自我去除被艺术家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因为它想让观者专心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艺术不以妙肖人生和自然为目的,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
  C.艺术家认为,欣赏物时做不到“自我去除”,就形不成“虚静”心态。
  D.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是超越自我情欲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很好
  B.因美和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从诗中获得的对农人生活的感受,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
  C.艺术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着丰富艺术材料的人,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
  D.古代的主张“无言”,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要求艺术家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
  (3)结合材料一,对下面事例进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海边的农夫遇到别人称赞他门前的海景时,便会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
  A.在农夫看来屋后的一园菜比门前的海景更值得看。
  B.农夫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大海和菜园的。
  C.农夫对物没有作纯然的审美观照,所以他不能发现大海本身的美。
  D.这个事例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加点的“自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自然”,包括实际的人生。
  B.材料一中的“自然”,区别于似乎不近情理的艺术。
  C.材料二中的“自然”,指“自我去除”。
  D.材料二中的“自然”,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
  (5)下面这段话出自茅盾的《风景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中体现的美学观点或审美主张。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往事
  石钟山
  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
  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
  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杈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