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40字。

  全市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 实际上是因为 “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 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B.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在表述“国家”这个概念时,只有中国的概念中包括“家”。
  C. 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2.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 土气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
  C. 因为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所以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
  D.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很难完全读懂。
  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家”是可以伸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 “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儿子穿着,服丧三年; 锶麻最轻,由较远的亲属穿着,服期三月。请结合材料二,用“差序格局”解释“五服”制度。
  5. 校团委将举办“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时代新人”宣讲活动,作为活动主持人,你将如何向大家阐释“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请根据材料三拟写提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只有中国的概念中包括‘家’”错误。根据原文“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可知,原文说的是“还有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所以不是“只有中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欲清谈逢客至
  肖复兴
  “正欲清谈逢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这是陆放翁的一联诗。很多年前,在一家客厅的中堂对联读到它(后查《剑南诗稿》,句为“正欲清谈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很喜欢,一下子记住,至今未忘。
  偶思小饮报花开,是想象中的境界,正要举杯小酌,花就开了,哪能这么巧?这不过是文学蒙太奇的笔法,诗意的渲染而已。但是,正在想能有个人一起聊聊天的时候,这个人如期而至、这种情形尽管不常有,总还是会出现。老话“说曹操,曹操到”,也有这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