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26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在空前地活跃着并丰富着,有许多迹象都表明,当今的诗歌创作正处于史上最良好的时期。写诗的人多,作品更多,频繁举行的研讨会和首发式、层出不穷的诗集和诗刊、名目繁多的评奖和层次不同的诗歌节,在中国文艺界,诗歌可谓夺人耳目。即使是对当前诗歌激烈质疑的人,也很难无视和否认这些事实。
  令人惊异的是,面对诗歌的这种局面,除了那些写诗的人在那里自我欣赏,在诗人圈子以外,却是赞誉之声甚少而不满的言谈居多。通常听人议论诗歌,有一种说法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另有一种说法是“诗多,但好诗少;诗人多,但有影响的诗人少”,说的可能都是实情。但是反过来看,诗人多,诗人写的诗多,总不是坏事,这说明在商潮滚滚中还有众多的人热爱诗歌,这种热爱至少意味着一种不俗的趣味。对“读诗的人少”的议论,也要加以分析:当下丰富的传媒手段夺取了众多缺乏时间以及更缺乏耐心的受众。一般说来,在匆忙的环境中匆忙地读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原也不必为诗歌的读者少而懊丧。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排除诗歌自身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包括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年,诗歌创作的确存在一些盲点,一些误区。剖析这些盲点和误区,纠正一些偏见,共同寻求诗歌重新赢得读者信任的契机,从而释放我们的焦虑,无疑有助于新诗的前进。我本人对这一时期诗歌的评价,也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我认为数量多、产量大并不等于质量高、影响深远——热闹并不等于繁荣。事实是,我们在造就了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乏。因此,我一直强调:慎言繁荣。
  先说诗歌界重大现象的“个人化”。个人化取代群体意识,的确恢复了诗人主体的自由属性,从而使诗人的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诗歌创作的个人化无疑是对诗歌性质和规律的再确认。它象征着历经曲折之后的诗学认知的进步。诗人的自我省悟和内心开发没有过错,但是当这种倾向成为非此不可的潮流,其流弊就是显而易见的。诗歌个人化的成果确实被滥用并极端化了,它使一些诗人误以为诗歌的职责只在于表达个人内心的碎片,甚至形成了诗人内心与外界的阻隔以至“短路”:相当多的诗歌忘却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只沉迷于自说自话,诗歌于是成为表现个人私语与梦呓的专用形式。
  另一重大误区是在诗的语言和形式方面。新诗建立之后对于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的忽视乃至取消,这已是一个历史陈案,松散而直白的语言荡涤了诗歌本有的意趣与韵味。后朦胧诗时代对口语化的片面提倡,加速了诗歌的语言平面化与粗鄙倾向,诗歌创作充斥着“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之类的所谓诗句。诗歌在一些人那里已变成“最容易的”文学手段,这些所谓的口语诗把新诗仅存的一点诗意剥夺殆尽,人们有理由怀念并呼吁本来属于诗的那些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的基本属性的回归。
  的确,诗歌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尊重这种写作的独特性,是维护诗的神圣感的最起码的准则。但尊重个人对于世界的独特感悟,并且尊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对于写作的处理方式,绝不意味着诗人可以忘却并且拒绝对于社会的关怀。所谓的写作的冰点或零度状态,或者所谓的“诗到语言为止”,都是一种观念的歧误。诗以个人的方式感知世界并承担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启悟,诗绝对不是语言的游戏或所谓的“手艺”。诗到底是情感的,更是精神的。
  (摘编自谢冕《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
  材料二: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地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种现象表明,当今诗歌创作活跃并丰富,即使是对诗歌强烈质疑的人也不能否认。
  B.个人化集中体现为诗人的自我省悟和内心开发,它是当代诗歌创作的不可回避的必经潮流。
  C.个人化成果存在着被滥用和极端化的现状,使诗沦为表现个人私语与梦呓的专用形式。
  D.闻一多先生的诗论《诗的格律》提出了新诗“三美”的主张,这一主张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产生之后一些诗人对于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不够重视,甚至取消了这些基本属性。
  B.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鲜明的节奏和口语化,这些都是新诗的基本属性。
  C.尊重诗人对于世界的独特感悟和对于写作的处理方式,但慎提倡写作的冰点或零度状态。
  D.闻一多认为,真正会作诗的诗人不会害怕格律,相反会把格律当作作诗的一种有益的工具。
  3.下列对材料一中“读诗的人少”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下丰富的传媒手段夺取了众多缺乏时间以及更缺乏耐心的受众,受众难以抽出时间阅读诗歌。
  B.诗歌只沉迷于自说自话,而忘却自身以外的世界,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倾向使诗歌写作沦为语言游戏。
  C.诗歌语言的平面化与粗鄙的倾向,将诗意剥夺殆尽,这种语言和形式方面的误区会造成诗的基本属性迷失。
  D.诗人注重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诗人以个人的方式感知世界并承担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启悟。
  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别分析材料二第三段和第四段。(4分)
  5.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下面诗歌的“三美”。(6分)
  死水(节选)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烈士墓碑背后的故事郭华
  在衡水市饶阳县西张岗村和沧州市肃宁县西谈论村、保定市蠡县北埝村之间,有一道特殊的县界。在这片裸露着的白花花的地面,周边的农户无人向中间侵占一寸。因为,三县交界处的这片土地,是当地人口中的“八路军坟”。
  任会言、安玉秀、李桂芬,是肃宁县西谈论村三位普普通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