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070字。

  机密★启用前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人孟棨《本事诗》中说,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杜甫不仅是时代生活的记录者,还以其一生旅行所著诗歌,成就了一幅堪称“苦旅”的文化地图。
  盛唐时期,海晏河清,诗人也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受时代风气影响,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又开始了历时五年的齐赵之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其间,杜甫写的《望岳》一诗,既有力凸显了泰山的高峻,也寄寓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流落夔州期间,杜甫写的《瞿唐怀古》体现了瞿塘峡奇伟险峭、江水奔注的特点。晚年漂泊荆湘,杜甫作《登岳阳楼》,道出了洞庭湖的地理信息,呈现了洞庭湖的地理特色。
  杜甫漂泊的过程,其实也是“天路看殊俗”的过程。对于他乡习俗,杜甫有时感到“异俗吁可怪”;有时感到“天涯风俗自相亲”。究其原因,与当地人情、作者心境以及文化落差都有关系。当地人情浇薄,作者心境欠佳,文化差异较大时,杜甫就感到“异俗吁可怪”;当地人情淳厚,作者心境佳好,文化差异较小时,杜甫便感到“天涯风俗自相亲”。杜甫诗歌具有“诗史”特质,“讲论风俗待陈诗”这一说法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路途上的文化胜迹,热衷于“侧身天地更怀古”的杜甫,从不放弃拜谒的机会,并对相关历史人物深情吟咏。这是杜甫诗歌文化地图上的一个亮点。
  滞留夔州期间,杜甫诗歌题材有所变化,除了不断反思唐王朝何以由盛转衰之外,也缅怀了宋玉、庾信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治乱兴衰总是与人才问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都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了胜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杜甫的人生经历不乏相似之处,自然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在杜甫缅怀的历史人物当中,最特别的当数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能卓越,品德高尚,并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杜甫心目中完美的人物。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前半生因为天下太平,主动外出游历;后半生遭逢“安史之乱”,被迫在异乡的道路上“抱疾屡迁移”。杜甫行履所至的地域十分广泛,致使其笔下的地域文化也具有多元性,除了作为主调的中原文化外,还有作为配调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陇右文化等。在“行行重行行”的过程中,尽管流落饥寒,备尝苦涩,杜甫却将自己的生命感受写成了最美的诗歌,表达了对国事民瘼的关切,也绘就了一幅中华地域文化地图。
  (摘编自朱美禄《杜甫“诗史”绘就的文化地图》)
  材料二:
  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杜甫有近五年身处前方,大乱所带来的一切苦难杜甫多曾亲历。不过,杜甫始终相信王朝一定能获得胜利。作于此间的一系列名篇的价值,均需要从这个角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吴越、齐赵之游,以及流落夔州期间、漂泊荆湘之地的诗歌,都体现了当地的地理信息和作者的四方之志。
  B. 漂泊期间,杜甫对他乡习俗的感受不同,与他乡文化差异的大小决定了杜甫对“风俗”是“异”还是“亲”的感知。
  C. 杜甫缅怀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的人生和品格都堪称完美,他一生的功业和坚定的使命感都让杜甫赞颂、崇敬。
  D.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人生造成重要影响,使他从主动游历转为被动漂泊,但安史之乱并未改变杜甫坚定的王朝信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夔州期间,杜甫的诗歌开始缅怀历史人物,借这些历史人物反思国家兴衰和个人遭际。
  B. 杜甫行履所至的地域十分广泛,这造就了他诗歌中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诗歌内涵。
  C.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对王朝的信心,是认识、理解他此时精神品格和诗歌价值的必要角度。
  D. 中国诗歌史中体现出的“盛唐气象”,结束于杜甫的永别,而不是结束于唐朝国势的衰微。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头孟棨《本事诗》中“毕陈于诗”“殆无遗事”等说法,都证明了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杜甫《望岳》一诗,旨在说明杜甫年轻时对未来的希望和内心的壮志豪情。
  C. 材料一按照时间的顺序,论述了杜甫一生苦涩的经历,以及他的诗歌所绘就的中华地域文化地图。
  D. 材料二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语言严谨,又带有很浓的抒情意味,体现作者对杜甫的仰慕敬佩之情。
  4.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在不同时期,“盛唐气象”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
  5. 清《全唐诗》评价杜甫:“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读其诗可以知其世”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都体现了当地的地理信息和作者的四方之志”错误。根据“盛唐时期,海晏河清,诗人也有四方之志”,道出诗人“四方之志”的诗歌是其“吴越、齐赵之游”时的诗歌。
  B.“杜甫对他乡习俗的感受不同,与他乡文化差异的大小决定了……”错误。根据“究其原因,与当地人情、作者心境以及文化落差都有关系”可知,决定杜甫感知的除了文化差异,还有“当地人情、作者心境”。
  C.“是因为诸葛亮 人生和品格都堪称完美”错误。根据材料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把诸葛亮鞠躬尽瘁又赍志以殁的遭遇化为一种千古英雄的悲剧来写”可知,“诸葛亮的人生”并不完美,材料一中的“完美”主要体现在诸葛亮的品格方面。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衡
  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四十里登山大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