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800字。
2024级高一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
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
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题。
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
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
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3分)()
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
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
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
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6分)
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