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90字。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2)咏史文字,或得出教训,如苏洵《六国论》中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最后得出“                    ”的教训;或借古讽今,如杜牧《阿房宫赋》明确指出,唐代统治者哀秦而不以秦为鉴,必将“                    ”。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对现实缺憾的弥补,寄寓着诗人美好的希望。
  B.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中有些意境虽是虚构之境,但其材料一定出于自然,构造也一定遵循自然法则。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使词人们更能关心国事,词中意象出现变化,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一点。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是对辛弃疾“金戈铁马”意象的接受延伸,比辛词更优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要有古人的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诗歌要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是悟“道”得“意”的过程,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诗词创作者只要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就一定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某些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感情的呼唤。
  B.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融合在一起。
  D.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6.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