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60字。

  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五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
  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国科幻电影的出现是西方好莱坞科幻美学与中国独特文化哲学的奇妙融合。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这种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叙事传统和美学范式。
  与科幻小说根据科学准确性、严谨性将科幻分为“硬”“软”两类(“硬”科幻遵循科学原理,注重视觉奇观;“软”科幻侧重科幻背景下的人文主题)的做法相反,科幻电影作为好莱坞最主要的超常规电影类型,并没有采用这种区分,而国产科幻电影“以幻想性、想象性为主要诉求”,造成了软硬使用的错位现象,这反映了中国科幻电影对幻想和想象力的更广泛和历史性的参与。近几十年,中国科幻片没有一味追求大片模式,转而采用人文和世俗的叙事方式,《长江七号》(周星驰,2007)等影片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取向彰显了中国文化对诗意和想象力表达的偏好,将科学叙事嵌入从古代诗歌到当代电影的丰富诗意意象之中。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发展中的一个显著嬗变,是在科幻叙事的框架中融入了对地球文明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人文思考。从2010年开始,科幻元素与喜剧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幻片亚类型,通过一种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媒介对人性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疯狂外星人》(宁浩,2019)和《独行月球》(张吃鱼,2022)等影片就是其中典范,这种独特的融合为科幻叙事提供了本土化的场域,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高科技奇观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导演孔大山的“民间科幻片”概念在《宇宙探索编辑部》(2023)取得良好的口碑,也是类型电影以小搏大的一次有力尝试,影片中的人物具有普通人的“缺陷”,回应了这个时代中“人”的困惑。中国文化美学与普世社会主题的融合,不仅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卖点,而且还探索出了清晰的亚类型延伸脉络,既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期待,又以吸引他们情感内核的方式展现了故事,因此不能以西方的电影美学对当下中国的作品特质进行概括。
  《流浪地球》的“艺术+科技”手段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的关键性转变,其推动力来自不断发展的时代文化思潮,以及IP资源《三体》获得雨果奖的国际赞誉。这种认可预示着1P资源注入中国科幻电影的版图,从而催化了高投资、高视觉吸引力和先进技术表现模式的电影生产。《流浪地球》“三部曲”(《流浪地球3》预计2026年上映)是中国电影双轨发展的典范,虚构出了未来科幻场景。一方面,恪守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流浪地球”的叙事手法,宣扬天下大同观念与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它们又
  保留了好莱坞对奇观和高制作价值的偏好。譬如《流浪地球1》(郭帆,2019)中巨大的“木星大红斑”悍然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这样“临场”的“震惊”感受获得世界观众的肯定,收获了极高的世界票房与良好的创作口碑。这种平衡显示了中国科幻电影在文化传统与世界电影标准之间的微妙发展。《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展示了科幻元素的创新融合,将该类型电影对社会和情感叙事的关注、对科学准确性和技术细节的强调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不仅符合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强调民族叙事、家庭纽带和集体奉献的文化意识而且通过将技术奇观嵌入可亲近的情感和社会纽带框架而丰富了这一类型。这种人文元素与科技现象的交融符合“硬”科幻的科学准确性和未来科技的合理性,又将“软”科幻元素与特定文化融合。
  (摘编自秦可《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软”“硬”边界思辨》)
  材料二:
  放大科幻的产业价值、科技价值,需要更好推动技术革新与科幻发展交互作用、互促共进。从量子科学、脑机接口到6G网络,前沿技术在我国持续涌现,充满未来感的发展实践为科幻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进一步完善创作机制、发展机制,推动科幻创作与科幻产业相辅相成、科幻进步与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江七号》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诗意和想象力表达的偏好,该片是采用人文和世俗叙事方式的范例。
  B.《宇宙探索编辑部》塑造具有“缺陷”的影片人物,是中国导演对人性和人类命运进行的深刻思考。
  C.《流浪地球》三部曲的成功在于摒弃了好莱坞科幻电影模式,创造出纯本土化的技术奇观表达体系。
  D.解决科幻产业总体规模问题需要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在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科幻电影自2010 年起全面转向亚类型创作,以喜剧元素消解科技的严肃性。
  B.“木星大红斑”的震撼呈现,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对科学准确性的极致追求。
  C. 量子科学、脑机接口、6G 网络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科幻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D.北京等地出台的扶持政策,标志着我国科幻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科幻产业发展“人文底色”内涵的一项是(3 分)
  A.“天宫”空间站采用自主研发的再生式环境控制系统。
  B.科幻作家刘慈欣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C.VR 技术助力观众体验《流浪地球》中太空电梯场景。
  D.《独行月球》呈现“夸父逐日”式孤勇者精神图景。
  4.中国科幻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传统和美学范式”,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 分)
  5.根据下图,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科幻产业规模”与“科技研发投入增速”的关系,不得出现数据。(6分)
  中国科幻产业规模与科技研发投入增速对比(2015-202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一天的黄风刮迷了眼,方形木船失去了活动能力。①黄河成了绝对的哑子,连乌鸦也没有飞过。黄沙把天空充塞起来,仿佛一只昏沉沉的柚子灯。第二天风陵渡就“封渡”了。
  马老汉这几天,实在有点气闷呢。看着黄河也觉着比每天混,黄风漫天漫地地刮起来。但是马老汉也不那么消极,还是把船好好地收起来。
  马老汉的船是老得不钻洞也要沉了的。几块板子都已朽腐,每次撑起来都好像是八只船,要向八处跑。这船虽然脱胎换骨地拆修了不知有几次,也许每个钉也都换过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